地方剧种,如何通过艺术“大节”激活创新密码?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3-11-23   
  地方剧种,尤其是地方小剧种,如何利用全国和地方性艺术“大节”,激活创造密码,激发创新活力,在更大的平台“被看见”,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近些年,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戏曲观众群的迭代,都让地方戏的市场越来越小,活性越来越低,创造性越来越弱。而没有创造力、再生力的艺术,很容易成为典型的“博物馆”艺术,只具备保留文化原生态和学术研究的价值。
  但实质上,许多地方戏之所以还在不断创作作品,排演新戏,跟各种级别的艺术节、戏剧节关系密切。也正是形式多样的专业节庆、专业赛事,让基层院团崭露头角,让地方剧种被人知晓,让全国300多个地方剧种有了互相交流的可能。正在火热举办的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这一现象尤为明显。
  从11月14日启幕,一直持续到12月底的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可以说是全国省级艺术节中规模最大、板块最多、品类最多、作品最多的一届艺术节:70多场演出,线上线下结合,省内各地市联动,展演、展览、调演、评奖、研讨兼具,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时彰显“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发展理念,让艺术创作服务百姓,让优秀舞台成果进入公众视野,从而实现“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办节初衷。三年一届的广东省艺术节创办于1984年,是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全省最高规格的专业艺术盛会,也是全国第一个省级艺术节。自创立以来,包括舞剧《沙湾往事》、杂技剧《天鹅湖》、话剧《深海》、粤剧《红头巾》等在内的一批口碑和市场俱佳之作,和一批才华卓著的岭南舞台创作人才,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也深刻体现了艺术节推出作品、发现人才、树立高度的深远意义。
  而对于基层院团、地方剧种来说,艺术节更是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展现剧种创作活力的重要平台。从入选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终评的40台剧目来看,涵盖了省直和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湛江、潮州、揭阳等15个地市。戏曲剧目既包括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雷剧等省内重点剧种,又有客家山歌剧、西秦戏、花朝戏等地方稀有剧种。其中,西秦戏入选作品为一出现代戏,这也是这个从明代西北西秦腔传入粤东,于清初形成的闽南语系稀有剧种第一次创排现代戏。如果以初评的73个剧目计,则全省各地市全部参与,各剧种均有作品。基层院团、地方政府以艺术节为创作节点,组织创作力量,挖掘本地文化,调集本地资源,以最佳状态在省艺术节上绽放光彩。这其中,不乏令人瞩目者。以粤东梅州市来说,该市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却有市、县两家山歌剧团和一个县级木偶剧团,一个县级采茶剧团和一个县级汉剧团,广东省汉剧院也坐落在此,以上皆为国营院团。上一届省艺术节中,梅州大放异彩,以4台大戏杀入终评,两部山歌剧作品获得一等奖(该届省艺术节戏曲剧目一等奖仅为3个)的优异成绩为人称道。同一个市的同一个剧种在同一届省艺术节上摘得两个一等奖,梅州创造了广东省艺术节的奇迹,“梅州现象”也不胫而走。在我看来,“梅州现象”不仅源于本土戏曲工作者对本地戏曲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离不开地方政府对地方戏曲艺术的重视、对专业创作者的信任和支持。早在2012年院团改革时,梅州当地政府就下决心、花力气把当地主要院团保护起来。本届省艺术节上,梅州再次卷土重来,以5台大戏进入终评,在数量上为全省地市级之最,这不能不说,与当年留住队伍,涵养土壤有莫大关系。
  如果说,梅州的创作活跃,是在省艺术节中尝到“甜头”后的持之以恒,深耕细作,那么,深圳和惠州等地则是补齐短板,踔厉奋发。上一届艺术节,深圳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是一部交响套曲,而这一届,及早谋动,推出了“出圈”爆火的舞剧《咏春》。该剧在首演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演出超百场,并在10月底在出发地深圳举办了“百场回家”和“从百场向未来”活动,抒写岭南故事、中国故事的姿态和自信尽在其中;比邻而居的惠州市,上一届作为艺术节分会场,却没有作品参评。三年来,惠州憋着一口气,以艺术节为节点,依托惠州歌舞团这个全市唯一的专业团体狠抓艺术创作,先后推出话剧、渔歌音乐剧、舞剧等作品,大大活跃了当地文化氛围。其次,东莞、中山、湛江也各有2台剧目进入终评。通过艺术节,基层政府的主体意识被充分调动起来。
  本届艺术节还特别在参评剧目中设立了“小剧场”版块,让更多具有实验性、先锋性,小而精、小而美的作品进入大赛,也让青年艺术家们有了更多的试验田。6部小剧场作品中,有两部是粤剧。作为广东省省剧,粤剧在大舞台上不断守正创新的同时,也在尝试着以小剧场方式进入都市青年观众,而他们,往往是最具购买力和传播活性的市场群体。除大型剧目评奖和展演外,本届艺术节还设立了小型节目评奖、美术书法展览、“十佳舞台新秀”评选、文旅融合演艺项目评选、名家成果展示、第二十届广东现代舞周等版块,以丰富的内容“搅热”湾区舞台。而在传播方式上,本届艺术节联动抖音直播平台举办“dou来广东看大戏”线上艺术节,每一场参评作品均采用现场演出+线上直播的方式,让创作成果“零距离”送达更多观众。
  一段时间内,存在着对专业舞台艺术节的质疑之声:认为很多作品纯为参赛作品、节庆作品。一经参评,拿个奖项,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种现象不能说没有,甚至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个人以为,这种现象无法遮蔽艺术节庆对舞台创作,尤其是基层院团的促生作用,而且,可以促进政府主导的艺术节改革办节方式,改变惠民推广,改进传播方式,尤其是引入市场评价机制。比如,在艺术节期间,邀请戏剧经纪人、院线经理来看戏选戏订戏,对作品市场价值、市场走向予以分析。不唯艺术节,在院团日常生产中,也应积极引入这些专业人员,以他们精准、毒辣的眼光为作品的市场性前景把脉。不断完善“产前论证+产后评估”机制,最终形成“政府主导+院团实施+服务公共+市场拓展”良性模式,让艺术节的“节后”影响力持续升温,成为促进艺术创作、作品演出、市场良性循环的强大力量。
  (作者陈建忠,系中国文联首批特约评论员、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一级编剧)
  责编:勾晓庆
  作者:陈建忠 来源: 文旅中国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