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戏曲传承与转化的多种路径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3-10-17   
  本报实习记者  王添艺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戏曲艺术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丰富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好、展示好戏曲文化,推动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戏曲工作的重点。
  不久前,第七届中国戏曲文化周论坛在北京园博园举行。来自全国的戏曲界专家、院团长、演员代表以“传承戏曲文化 加强创新转化”为主题,从理论与实践多角度探讨戏曲传承发展模式与行业创新成果。
  探索戏曲艺术的当代表达
  戏曲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创造,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程式化、写意化、综合化艺术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时期戏曲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与观察。
  如何处理好戏曲程式化的传承与突破,更好展现戏曲艺术表达的时代美感?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秘书长崔伟用“美酒之醇”做出解读。崔伟认为,戏曲的魅力像美酒一样“醇”,要想实现对戏曲更深层次的传承,就必须在戏曲表现、戏曲规律、戏曲特点的“醇厚”方面下功夫。“戏曲的程式化并非创作思维的僵化,在‘变’与‘不变’中首先要注意表达,要让观众辨识出它是什么,还要‘变’得比生活更好看、更精粹、更有想象力。同时,也要正确理解戏曲程式化的功能。”崔伟说。
  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以文华奖获奖剧目、现代评剧《革命家庭》为例,分享戏曲表达与创作经验。曾昭娟介绍,《革命家庭》的叙事方式相对自由,从女主人公方承的回忆切入,使舞台呈现出浓情写意的表演风格。“剧中不是以豪言壮语来吸引关注,而是款款诉说,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的程式,采用相对朴素的表演来诠释真实故事,从而树立了一个新的坐标,探索了现代评剧一种新的表演形态。”曾昭娟还特别说明,“在探索戏曲艺术新表达时要注意发扬剧种特色,评剧的个性精神就是接地气、聚人气,因此我们的表演都是有生活依据的。”
  激活戏曲资源的转化潜力
  随着技术手段的快速升级,许多戏曲资源有更多元的应用方式亟待发掘。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戏曲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戏曲工作者作出许多新的尝试。
  北京故宫内的畅音阁大戏楼是紫禁城内最大的一座戏台,始建于清代乾隆时期,与京西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为仿畅音阁规制建造)、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大戏楼并称清代三大古戏楼。在古老的清代宫廷“大戏院”内表演复原的清代宫廷剧目,让数百年前皇家品赏的宫廷戏目穿越时空,“活”在当下、“活”在舞台上,“盘活”戏曲文物、史籍的当代文化价值,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池浚和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都曾参与其中。池俊表示,戏曲是综合立体艺术,要通过梳理,将已经散落的要素重新整合在一起。
  而在一代代昆曲人的努力下,传承600多年的昆曲艺术正焕发着青春。2016年,北方昆曲剧院发起了“观其复”系列复古风格昆曲剧目展演,通过对昆曲史料的挖掘、复原和呈现,复原了《怜香伴》《玉簪记》《墙头马上》等元杂剧目及明清传奇,对传统昆曲实验性的追溯吸引了众多关注。“现在很多原创剧目都在强调青春化,无论是造型、舞美、灯光,还是声腔、音乐,都在进行探索突破。要想避免雷同,就需要我们思考昆曲的原貌到底是什么。”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邵天帅说。
  找准戏曲市场的分众定位
  曲发展离不开观众,只有争取到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蓄足内生动力。
  汉调桄桄是陕西汉中的传统戏曲,属梆子腔戏,因梆子击节发出“桄、桄”声而得名,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汉调桄桄一下子“火出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00后”演员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微信视频号、抖音、B站进行宣传。“我们今年推出了一个抖音小达人,一下子就火了,在抖音官方平台上被列为戏曲主播,近几个月各地的媒体也来采访我们,关注度一下就上来了。”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介绍了汉调桄桄的“走红”秘籍。
  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副书记蔡伟回忆起沪剧观众席的变化充满感叹:“曾经台上十几个演员,台下五六个观众,大概2010年以后,观众席里黑头发的越来越多。”近年来,上海沪剧院积极举办百镇联盟、百校联盟等戏曲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不仅巩固了沪剧老年观众的基本盘,也拓展出更多年轻观众了解、感受沪剧魅力。
  “我们有必要以戏曲考级工作为抓手,推动戏曲生态建设。”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认为,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考级推动了艺术人才的培养,也造就了一大批有着丰富和翔实的艺术知识的观众群体,培养了众多青年艺术爱好者,由此带动的市场潜力是巨大而深远的。“戏曲行业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考级制度体系和教材,这将成为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刘侗说。
  随着社会发展的飞速变化,文化市场体系已由大众化市场步入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下沉”的分众化市场中,需要文艺产品根据不同的受众状况作出精准化的策划设计。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颜全毅认为,对地方剧种而言,不应漫无目的地寻求大众化市场,而应发挥和放大自身剧种优势,以优秀的戏曲本体牢牢吸引知音和观众。“比如浙江婺剧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主打青年观众对婺剧武戏的欣赏,提高婺剧的声量和美誉度。再比如福建梨园戏的复古牌打得非常好,结合旅游演艺,在元宵节等专场演出中吸引了全国文艺青年打卡,用鲜明的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颜全毅表示,戏曲应借助当下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国风、国服、国潮等元素结合起来,打造出自身特色,这是戏曲从大众化市场到分众化市场转型的一种重要的考量。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