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探索正在路上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3-02-23   
  本报记者  罗  群
  疫情3年,剧场停摆迫使演出转战线上。3年来,云演播不断“进化”,方兴未艾,展现出自身魅力,观众也逐渐熟悉、习惯了这种线上观演形式。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线下演出市场守得云开。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线下营业性演出9400余场,与2022年同比增长40.92%,与2019年同比增长22.5%。然而,尽管演出场次明显增加,但观演人数、票房收入尚未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这表明,演出市场仍有较为广阔的上升空间,行业仍要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
  除了推出更多精品内容、让观众重拾线下观演的习惯,诸多演出单位继续将目光投向线上。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调研结果显示,60%的从业机构表示线下市场恢复后,依然会延续线上演出,演出产业的数字化拓展仍将是不可逆转的探索方向。那么,如何协调线上、线下共同服务观众、繁荣演出市场?云演播未来的发力点又将在哪里呢?
  云演播是独立的演出形态
  3年前,演出转战线上是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彼时,大量观众认为线上观演体验不佳,演出必须看现场才有感觉。如今,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少。随着创作者的努力创新和观演双方的不断磨合,人们普遍意识到,云演播是一种独立的、大有可为的演出形态。
  当前的云演播早已告别了将线下演出录制、上传的初级阶段,而是采用更加适合通过屏幕观看的方式予以呈现,即所谓“线上专供”。国家大剧院在过去3年推出了160余场线上演出,其中有许多是专门为云演播而策划的。譬如“春天在线”“声如夏花”等系列在线音乐会就在云演播的视听呈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不仅在演出地点上突破舞台限制,充分利用剧院空间,而且使用了超高清4K设备拍摄,大轨道、小轨道、大摇臂、小摇臂、遥控摄像机、遥控轨道机器人摄像机等予以辅助,并根据曲目变化运用镜头语言,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
  相较之下,各种流行音乐在线演唱会更加注重创造独特的视听体验,也有着更大的成本投入。譬如日前举办的五月天《诺亚方舟十周年特别版线上跨年演唱会》结尾,一艘运用扩展现实技术打造的诺亚方舟从天而降,这是对乐团10年前《诺亚方舟世界巡回演唱会》的一次致敬,更带来了堪比科幻大片的观感,吸引了1.9亿人次观看。
  显然,技术的加持是云演播的一大特点,理想的技术运用总是要与内容、情感表达相契合。即便是同一部作品,线下演出与云演播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这要求创作、制作团队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艺术,让技术恰如其分地为艺术服务。北京京剧院编导李卓群在录制其编剧、执导的京剧《大宅门》时,邀请了具有多年节目制播经验的团队,并与演出的各个环节、工种都进行了细致的沟通。“镜头的运用切换必须与戏剧的情节、节奏,与演员的唱腔、气口相吻合,才能用云演播形式充分展现戏曲之美。”李卓群说。
  云演播的独特魅力不仅体现在制作包装上,也体现在观演关系上。与线下观演大多安安静静、正襟危坐不同,观众在线观演时,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表达看法,与演职员和其他观众交流,有时还可以自由选择观看的视野、角度、对象,这种方式更符合所谓“Z世代”的观赏习惯,审美活动同时提供了实时陪伴、对话交流、自我表达的附带价值。
  积极提供差异化体验
  熟悉演出行业的人一定还记得,2022年7月,舞剧《醒·狮》成都演出经历多次延期后,索性改为线上直播,票价1元,当天的观演人次超过300万,并登上微博热搜榜,成为当年演艺行业的“现象级事件”。舞剧《醒·狮》的这次云演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看似无心插柳的事件显示出云演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积累后所具备的市场潜力。
  可见,云演播已经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为演出市场带来不小的增量。抖音于2022年11月发布的《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从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抖音演艺类直播超过3200万场,平均每场观众超过3900人次,打赏收入同比上涨46%。值得注意的是,上百家专业院团通过抖音贡献了6000余场表演,其中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尤其受到年轻人的热情欢迎,“00后”偏爱相声,“90后”偏爱粤剧,粤剧相关项目在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间获得超过19亿次点赞。
  文化活动策划人林云认为,相较于在地域、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门槛的线下演出,云演播必然承担更多文艺普及、惠民的使命,付费观看、打赏带来的直接收益未必很高,但一系列数字所代表的观众基础和观演热情、在特殊时期仍得以延续和培育的观演习惯,令演出行业充满希望。“云演播让艺术离普通人的生活更近,其长远影响是非常积极、正面的。云演播需要必要的回报作为支撑,才能持续向好发展,而观众尤其是互联网用户长期形成的习惯,还是更青睐免费的东西。因而,演播内容免费向用户开放,依靠庞大的用户量吸引赞助商掏腰包,是目前云演播尤其是强商业属性的云演播的主要营收方式。”林云说。
  过去一年,罗大佑、刘德华、周杰伦、孙燕姿等不同代际代表性歌手的线上演唱会轮番登场,上乘的音乐品质叠加情怀牌、“回忆杀”,频频刷屏,其带动的流量以及背后的红利不言而喻。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云演播的流量生意并非长久之计。能够支撑带动巨大流量的艺术家、艺人属于稀缺资源,数量实在有限,即便未来有更多自带流量的艺术家、艺人资源入场,以个人为绝对核心的商业模式也并不很健康。倘若同一张面孔反复出现,还有可能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因而,演出机构、头部互联网平台相关人士普遍认为,对云演播应该给予整体策划和观照,不宜仅仅将眼光放在流量、名家、名人上。针对线上特点产出“为云而生”的定制化内容,以先进技术打造线下演出难以提供的差异化体验,培育云演播专属的超级IP,是云演播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日益普及的高速互联网、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等,则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线上、线下应该互为增益
  相对于观众、用户有限的时间和注意力,线下演出和云演播的确存在竞争。然而,一味以竞争的眼光看待二者,难免陷入无谓的长期焦虑之中。事实上,通过适宜的安排布局,线上与线下完全可以相互补充、互为增益,共同繁荣演出市场。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推出大量脱口秀、音乐剧、沉浸式戏剧、曲艺等演出,其中脱口秀的演出场次最多,占剧场类演出总场次的20%以上。谈起国内脱口秀演出,笑果文化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这家公司几乎凭借一己之力让舶来的、原本小众的脱口秀成为大众演出市场中的一支生力军。在笑果文化推动脱口秀繁荣发展的诸多举措中,线上与线下相互支持引领,发挥了重要作用。
  笑果文化相关负责人介绍,笑果文化脱口秀相关培训针对不同层级的脱口秀爱好者或从业者设计不同的内容,每年的培训人次有一两千,为笑果以及脱口秀行业扩大“喜剧人口”。演员及其作品经过线下开放麦的训练和打磨,最终能参加商业演出,还有机会参与线上的《脱口秀大会》等。线上节目的热度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脱口秀,不仅培育了喜剧土壤、培养了潜在观众,也不断吸引有志于此的创作者、表演者投入其中。线上、线下互补互动的发展格局形成良性循环,也实现了演艺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有的演员也许不大适应在镜头前表演几分钟脱口秀,但在演出时间相对较长、沉浸感更好的线下演出中则能贡献更游刃有余的表演,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线上、线下互为增益而非相互对抗,为笑果文化、为脱口秀开拓出巨大的市场空间。2022年,笑果文化进行线下专场、主打秀、拼盘等各类演出900余场,足迹遍布上海、北京、南京等国内27个城市,覆盖观众约30万人次。目前,笑果文化在上海、北京、苏州等地拥有自有的演艺空间,还与具有“幽默基因”的城市、演出场所合作,不断拓展着脱口秀市场的疆界。
  正如林云所说,与其用非此即彼的眼光看待线下演出与云演播,不如探索二者如何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所谓“有机融合”,难度不在于“融合”,而在于“有机”。一场演出线下演完转线上这种层面的“融合”很难创造新的价值,真正找到促进二者相互补充借力的有效机制,才能共同将演出市场的蛋糕做大。在这方面,成功的个案给予人们启示,更多的探索正在路上。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