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戏剧的深度开掘与剧场困惑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1-11-25   
  景俊美
  红色题材戏剧是舞台艺术中的常青树。因其正确的导向性、艺术的真实性和人物的典型性而被艺术家不断挖掘并反复搬演。随着数量的不断累积,红色题材戏剧积累了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成功范例,有的甚至可以堪称一座座艺术丰碑,被我们视为红色经典,成为滋润一代又一代观众的艺术佳作。不过随着大量红色题材戏剧作品的涌现,也存在故事雷同、缺乏新意、艺术个性薄弱等问题。因此,看似是一个好题材,如何创作出动人、感人、撼人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越来越考验政策效果、院团眼光、编导水平和文艺评论者的话语真实。
  领头羊作用发挥突出
  纵观近年来的舞台艺术,国有院团的红色题材创作可谓壮观。比如,中国国家话剧院开展了红色演出季,共推出了《英雄时代》《红色的起点》《最后的电波》《寻找小说家的战士》《兵者,国之大事》《谷文昌》《三湾,那一夜》7部红色题材戏剧。国家京剧院举办了首个现代戏展演,既有红色经典《蝶恋花》《杜鹃山》《红灯记》《平原作战》,又有新创红色剧目《党的女儿》《红军故事》,近日立在舞台上的还有一部《风华正茂》。又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出了《香山之夜》《社区居委会》,北京京剧院创排了《李大钊》《许云峰》,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重头戏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的是《飞夺泸定桥》,中国评剧院创演了《母亲》《伪装者》,复排了《金沙江畔》《血火征程》等。可以说,在红色题材戏剧的创演过程中,没有一个国有院团自甘落后于其他剧团,只是创作的方式、构想,推出的时间段有别而已。
  话剧《谷文昌》从2016年首演至今已经上演了100多场。主创们在艺术高度上的不断探索精神,在这个剧目上的呈现是抓铁有痕的。该剧在带给观众艺术欣赏的同时,也有很多艺术举措可以拿出来细细咀嚼。比如故事内容的思想性挖掘、人物塑造的艺术性探索和舞台呈现的创新性表达等,都是该剧“切磋琢磨,以致其精”的具体体现。京剧《红军故事》回望了红军长征时3个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半截皮带》《半条棉被》《军需处长》。故事虽然平凡,涉及的人物也都是革命历史时期中的普通人物,但是通过这些故事和人物,观众可以真实可感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同时,该剧探索性地塑造了人物群像,而这样的塑造正贴合红军精神中贯穿到基层的强大精神力量。话剧《香山之夜》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纪念建党100周年而创作的红色题材原创剧,一流的创作团队给这一题材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呈现,令观众在艺术的熏陶中走进了历史人物的心理世界和伟大历史的艺术语境之中。该剧采用了用“史实”说话的方式,大容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真实。同时,该剧还实现了以“逼真”取胜的艺术魅力,反常规探索了红色题材戏剧创作的另一种可能。
  政策与基金的支持作用突显
  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艺术政策或艺术方针对艺术创作实践的指挥作用不言而喻。且不论特殊时期的单一模式,即使是被业内外公认的有效指南“三并举”(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方针的出台,也是因为此前政策的不足而进行的修正与补充。新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传统的戏曲艺术特别是那些濒临灭绝的稀有剧种或“天下第一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5年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强调,要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等。这是一个宏观的政策,为近年来的戏曲艺术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上,各地标准并不统一。特别是国家艺术基金、各地不同种类的艺术基金的支持导向,让各院团不由自主地围绕基金支持进行了很多调整。但又因各院团的实际情况不同,效果也就有很大差异。
  毋庸置疑,各大艺术基金在支持剧本创作、院团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不过,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全国或各省(市)的艺术市场中又显得难以照顾周全,比如民营院团的发展就遇到了瓶颈与困难。以国家艺术基金为例,其申报指南解读中指出:“舞台艺术创作项目重点资助艺术的创作生产,对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更是突出强调了‘新创作’……复排传统剧目是对已有作品的再加工、再修改、再提高,不属于艺术基金资助的新创作范围。”于是,鲜明的导向性推出了题材鲜明的剧作,而其他类型的创作就显得不足。有鉴于此,健全机制并保证效率、营造真正有利于艺术市场良性发展的生态、鼓励并指导民营院团的可持续发展,戏剧界上下仍任重而道远。
  剧场困惑的双关口
  戏剧是人类在人生中所见到、所经历到、所感觉到、所想象到的生活提炼,它给予人类的是最直观、最形象、最恒久的艺术魅力。因此,戏剧深谙人性,擅长刻画人物,看似以消遣抵达观众,实则承担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戏剧是为了人本身而存在,但任何人没有看戏的义务。因此,戏剧若要打动观众,首先体现在艺术性的完美呈现,当然这艺术性里离不开思想性的支撑。
  当下,艺术市场正在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怪圈。一方面是各种叫好声不断,但却很少有观众愿意掏钱进剧场;另一方面是好剧目一票难求,比如《茶馆》《永不消逝的电波》《牛天赐》等。解决这一困惑当然不是三两句话的事,但是我们必须目标清晰,那就是戏剧创作到底是为了谁。戏剧的良性发展,一定离不开观众这一重要维度。未来在戏剧政策的修订中,必须将观众这一维度纳入其中。当下,大数据如此发达,创意公司也比比皆是。故宫能推出那么多令人喜闻乐见的好创意、好作品,戏剧市场也一定能够探索出新的方向。
  最后,我们不得不提一提这两年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巨大影响的新冠肺炎疫情。因为疫情,2020年全国演出市场基本停演了4个月之久。2021年,也就在这一段时间,北京又停演了20多天,目前还没有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的“突如其来”谁也没有预料到,但是未来也许还会发生。戏剧人不能就此等待,而应该探索诸如云端、线上、直播等新的媒介表达。当然这些并不是新鲜事,然而做得好的也并不多。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人干,艺术或思想领域目前做得相当好的范例也是有的,比如艺术自媒体“易公子”“一席畅谈,不同凡想”等。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指出:“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倍加珍惜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红色题材戏剧创作,就是以艺术的方式回答“从哪里来”“怎么建立”和体现“四个自信”的最好文本。正因为如此,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造时,需要更加真实透彻地走进生活——现实的生活和历史的生活,做好两种真实——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唯有如此,红色题材戏剧的精神引领作用和感人的艺术魅力才能入观众法眼、进百姓心田。鲁迅先生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面对创作,唯有如此,红色题材戏剧才能挣破各种束缚而凤凰涅槃。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