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话剧《北上》剧照
毛 琦
以馆藏“国宝”为重点,推出《又见大唐》《唐宋八大家》等现象级文化展览;整合艺术院团资源,推出话剧《北上》、舞剧《铁人》等一系列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抓住“新基建”发展契机,打造辽宁文化云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创新转化……这是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简称“辽宁演艺”)集成式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
今年,辽宁演艺被商务部评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芭蕾舞剧《花木兰》国际巡演项目被评定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成为辽宁演艺的最新亮点。
创新机制,激发内生活力
辽宁演艺自2018年6月组建以来,始终坚持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总要求,创新机制,重点推进党建、业务生产、人力资源、资产财务等管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精品创作、设施改造、市场拓展、人才培养和效益提升等,3年来策划推出系列文化活动3000余场,受众达1000余万人次。
辽宁演艺整合了原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等6个部门的21家单位,成为一艘文化大船,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文化艺术演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化研究与创作、旅游教育与市场监管、文化产业培育与开发等职能。这些“撮合”在一起的各个分支机构如何实现各自健康有序发展?对此,辽宁演艺创新制度建设,通过项目制管理等方式,将企业化管理模式应用于集团运转的全链条和各环节。
辽宁演艺党委书记、主任韩伟说:“辽宁演艺重新界定了部分分支机构的工作职责,明确了综合部门和分支机构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成立艺术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博工作3个业务决策咨询委员会;在展览、考古挖掘、艺术生产、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实行全面项目制管理;建立健全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文化馆、省美术馆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集团的治理能力。”这些科学举措激发了集团18家分支机构的内生发展动力。其中,辽宁演艺将接手的7种期刊杂志分类整合到辽宁文学院和辽宁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以《当代作家评论》为引领,以强带弱,解决了部分期刊发展后劲不足,资金短缺、人才断档问题。
整合资源,实现1+1>2
辽宁演艺成立以来举办的48个展览中,“又见大唐”“又见红山”“玉出红山”“唐宋八大家”等系列文博展览,将传统展陈打造成文化传播事件,为新时期文物展览工作提供了辽宁范本。
为做好系列展览,辽宁演艺多维构筑,调动了16家所属单位加入活动,利用省博、省图、省考古院的文物资源,通过营造开幕演出盛况,举办讲座、论坛,研发文创,设计网站VR展厅等,让文物“活起来”也火了起来。
今年7月,由辽宁芭蕾舞团、辽宁歌舞团联合创排的大型原创舞剧《铁人》先后在沈阳和北京演出7场,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赞誉。辽宁演艺党委常委、副主任,舞剧《铁人》艺术总监曲滋娇说:“《铁人》是工业题材,用单一的芭蕾形式表现有一定局限,所以我们将芭蕾舞、中国舞、现代舞进行嫁接,使其能够更好地表现作品特质和人物精神。几个月的技术技巧统一整训下来,达到了舞种、团队、舞台效果融合统一的良好状态。”
“辽宁演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全省文化服务的‘小、散、弱’状态,整合资源发挥合力。”韩伟表示,辽宁演艺按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全面推进资源整合,实现各机构间的协同高效发展,整合集中了专业人才、专业资质和资产,合并成立了五大文化部门,很好地实现了机构整合、职能融合、人员聚合,达到了1+1>2的改革效果。
新起点上的高质量发展
围绕精品剧目和展览研发文创产品近千种;推动优秀剧目以商演模式做强国内市场,打开国际市场;加入北方剧院联盟,探索商业化运作模式,以“辽歌大院”老旧小区改造、“青年剧场”开发利用等打造新的增长点……辽宁演艺的创新体制机制正在路上。
作为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演艺还承担着公共文化服务职能,通过10余项大型文化设施的升级改造,追求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辽宁演艺抓住新基建契机,创办启用的“辽宁文化云”平台,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充分肯定,被评为“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获评“辽宁省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其运营维护人员朱学武介绍,“辽宁文化云”用户量增加迅速,多次投放的文物展览、群文活动、演出门票等几乎半天时间就被预订一空。
站在新的起点,如何更好出发?辽宁演艺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做好三篇文章——“老字号”的升级改造、“原字号”的发展壮大、“新字号”的培育开发,打造四种模式——文化教育品牌模式、文化旅游产业模式、文化科技融合模式、文化交流创新模式,在党建、管理、服务、业绩、队伍5个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