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传统资源 创新当代表达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1-07-22   
  本报记者  罗  群
  近40年来,中国舞台美术的发展历程曾受到过全球各种舞美流派的影响。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舞美人有意识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重构、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主题。
  随着第四届中国舞台美术展临近,舞台美术设计传统与当代、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弘扬的话题再次为人们所热议。一批中国舞美人用创作实践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舞美领域的落地,思考着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
  有争论不一定是坏事
  中国舞台艺术作品的视觉设计应该尊重中国的传统和审美,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然而,陕西省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舞美设计师张崇学发现,当下一些年轻人对什么是传统存在一定的误解,尤其是戏曲作品的舞美设计,仿佛尊重传统就意味着固守“一桌二椅”,不越雷池一步。“但我认为,‘一桌二椅’只是戏曲在百年前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无奈而已。艺术传统必须继承,但一定不能成为我们的枷锁。如果艺术创作失去了变化和自我突破,拿‘传统’作为遮羞布,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张崇学说。
  国家大剧院原舞美总监、舞美设计师高广健表示,对传统的理解的确存在差异。高广键在创作京剧《图兰朵公主》《赤壁》《天下归心》时,合作的3位导演都是戏曲领域之外的戏剧导演、舞蹈编导和电影导演,大家抱着敬畏之心一边向传统学习,一边尝试探索,艺术处理相对大胆,而与京剧业内的专家、导演合作时,体验就不尽相同。“其实不仅是戏曲,当下创作的戏一定要跟当下的审美、科技等有关联,不能脱离传统,但也不可能是‘不走样’的传统,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徘徊、探索,应该是常态。”高广健说。
  在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灯光设计师伊天夫看来,对如何继承传统存在争论,其实是好事,说明不同的艺术工种、艺术家有了自己成熟、鲜明的艺术立场。站在不同立场看待传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其背后存在戏剧观、审美观的差异。“比如,戏剧艺术是否一定以演员为中心?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衍生出许多理念和实践上的差异。”伊天夫说,“思考关于传统的话题,不能抱对立的态度,而要以融合的方式、开放的心态去对话交流,更好地让传统为今人所用。”
  探索传统元素的当代转化
  据青年剧评家、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赵妍的研究,近十几年来,中国舞美设计师的创作实践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转化成现代舞美的造型语言,以此连接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
  赵妍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是亦虚亦实、虚实相生,以空灵的风格表达充实的内容,以沉着的风骨表现飘逸的情趣,这种美学追求在国家话剧院出品的话剧《明》、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出品的越剧《唐琬》等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同时,中国舞美设计师注重传统视觉符号的当代运用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当代重构。“就拿国家大剧院与挪威歌剧院、中国香港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魔笛》来说,作品将故事背景设置为中国,舞台上同时出现了极其对立的视觉元素,既有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有极具现代感的几何灯条森林;既有中国的兵马俑,也有写着英文的门框;既有神秘的三星堆人像,又有传统的十二生肖大头娃娃,还有霓虹灯、橱窗等纷繁的文化元素。”赵妍认为,这种对照与混搭融合了东方与西方,消解了朝代与地域等概念,对作品风格的凸显和普遍性主题的表达都有所助益。
  当代舞台艺术作品必须要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趣味,哪怕是传统的故事,也要考虑到当代的诠释。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舞美设计师张庆山在做上海大剧院出品的昆曲《浮生六记》的设计时,就十分注重用材料的质感体现当代人对这个故事的全新解读。“我的处理方式是根据中国传统园林造景、一步一景的思维,用‘条屏’形式变幻出不同的欣赏侧面,还用金属铝做的帘幕和透明的塑料板组合出承载寓意的形象。”张庆山说,“另外,我用一种黑色透明纱质材料表现水墨质感,演员可以在其中自由穿梭,若隐若现,用不同的光影切换不同的氛围,将材料和剧情内容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戏剧表现力。”这样的昆曲舞台既有传统文化的感觉,又令当代观众耳目一新。
  敢于跨界,尝试更多可能性
  实际上,对于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创新的思考探索不仅体现在具体作品的设计上,也体现在舞美人思考与从业的方式上。
  对中国的舞美设计师来说,艺术分工通常是相当明确的,造型、灯光、服装等分别由不同艺术家完成。而国外很多优秀的、有影响力的剧目,其导演、舞美、灯光、服装设计往往集于一身,譬如意大利舞台艺术家斯特法诺·波达曾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担任导演、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灯光设计、编舞。据介绍,最初他有机会通盘“操刀”一部作品,是在南非执导一部歌剧时,由于经费有限、沟通不便,所以就运用自己所有的剧场经验,将舞美、服装、灯光、编舞的工作都承担了。对他来说,“将舞台上所有组成部分合为一体是理解和体验歌剧的一种本能的需求”。
  高广健表示,随着经验的积累,他也越来越有整体把控作品视觉呈现的愿望和冲动,而跨专业创作又丰富了艺术经验。“其实舞台各专业之间是相通的,只是我们缺少勇气,习惯固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有时你勇敢一点,不怕失败、大胆尝试、用心去做,收获会更多。”高广健说。而艺术家跨界操盘,也能够更统一、更完整地将自己对传统与现代、舞美与叙事等的理解投射到作品之中。
  据了解,国内不少知名高校的舞台美术教育已经在传统的学科分类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观,凸显“大舞美”的观念。伊天夫说,四五年前,他到美国哈佛大学的建筑学院考察学习,发现那里会为相关领域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统一空间,一起展示交流、互相学习。伊天夫深受启发,回到上海戏剧学院之后就提出一个“综合舞台教学”的概念,给“大舞美”专业领域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这个理念将随着场地、安全问题的解决而成为现实。伊天夫还开设了“戏剧空间的创造”这门课程,把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专业的学生会聚到剧场中学习戏剧创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传统与当代问题的不断探索也让中国舞美人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彰显出自信与个性,不仅在联合制作的剧目中展现风采,而且技能储备“前置”,在学习阶段就为此打下良好基础,未雨绸缪。中央戏剧学院通过组织论坛、讲座和工作坊,邀请国外艺术家来华,并通过安排本校硕士生、博士生对其做专门研究等方式,加强与国际业界的联系和交流。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马路介绍,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在国际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对合作的方式也进行了多种尝试,既有艺术与技术的交流、讲座,也有经典剧目的联合创作,学校优秀教师能够担当国外艺术院校戏剧系主流课程整学年的教学任务。“中国戏剧舞美创作与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这些国际交流得到了推广与弘扬。”马路说。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