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场绽放秦腔艺术之花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1-05-27   

  本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文/图

《李白长安行》剧照


秦腔《锁麟囊》剧照

  秦腔是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陕西是秦腔的发祥地,群众基础深厚。“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便是对秦腔广泛影响的真实写照。5月15日至5月2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2021年(首届)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在西安举办,包括《关西夫子》《李白长安行》《锁麟囊》《王贵与李香香》等诸多来自西北五省区的优秀秦腔剧目亮相西安的各大剧场。
  借助这一全国最高规格的国家级秦腔艺术盛会,秦腔激昂的旋律回荡在剧场内,激荡在广大观众的心田,唤醒众多人关于秦腔的记忆。诸多优秀秦腔剧目的集中呈现,也促使人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作为目前主要在城市剧场中演出的秦腔剧目,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前提下,究竟怎样才能持久地绽放艺术魅力呢?
  演绎火热的现实生活,
  是秦腔不变的宗旨
  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戏曲专场晚会,演出了秦腔《五典坡》《二进宫》等剧目,毛泽东和中央领导集体应邀出席观看。面对那种人山人海的呼应声,毛主席说:“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3个月后,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便组建成立。民众剧团就是如今被誉为西北“秦腔最高学府”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向记者介绍,1938年7月4日,民众剧团在延安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出,演出剧目是秦腔现代戏《好男儿》,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7月4日这一天也被定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建团日。这是秦腔演“新的革命的内容”剧目的开始,标志着秦腔艺术走上革命道路,获得新生。多年来,《爱与恨》《杏花村》《酒醉杏花村》《飘来的媳妇》《臂塔圆舞曲》《继母情》《留下真情》《陕北婆姨》《好年好月》《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项链》《路遥的世界》等一大批优秀的秦腔作品,始终坚持关注现实生活进程,把握时代跳动脉搏,对纷繁多变的现实生活进行着艺术化的发掘。
  比如,秦腔现代戏《大树西迁》是著名剧作家陈彦创作的以交大西迁为背景,以交大知识分子为原型,展现“西迁精神”的优秀秦腔剧目。2009年一经亮相舞台,即刻引起了社会各界观众的强烈反响和广泛赞誉,被誉为“一部壮写共和国知识分子的英雄史诗”。《大树西迁》以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50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为主线,用6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切面,演绎出了主人公50年情感嬗变、思想升华的心路历程,艺术地再现了那个壮怀激烈的年代,昭示了共和国知识分子“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生存理念,展现了他们前赴后继、忍辱负重、热血担当的人格精神。
  截至目前,该剧已演出近500场,奉调进京为共和国60周年大庆献礼演出,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等国家级大奖。
  李梅表示,戏曲舞台艺术发展到今天,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创作出能与当下现实生活同频共振的优秀现代戏作品,需要反映最普通百姓的心声,具有引领恒常价值的思想力量。
  尊重传统、开拓创新,
  丰富舞台呈现
  作为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参演剧目,由西安易俗社打造的大型秦腔新编历史剧《李白长安行》,5月18日在西安广电大剧院上演。该剧借助秦腔深厚的文化魅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为观众塑造出了一个立体的李白,同时再现了一个光辉璀璨的大唐盛世。导演沈斌表示:“在创作时我将秦腔的粗犷与昆剧的细腻糅和在一起,在尊重秦腔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希望从舞美、灯光、演员动作等方面,为这部大气磅礴的秦腔历史剧增添几分温婉柔美和诗情画意。”
  追求舞台呈现效果,必须处理好写意与写实的关系,进行服饰化装的改良以及唱腔旋律创新都不能信马由缰。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顾问王正强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初,甘肃某剧团演出《铡美案》,用精心制作的一具八抬大轿将包拯抬上舞台,包拯将头探出小窗口向观众唱出“陈州放粮回朝转”,加上这位演员又是二花脸,嗓音又尖又高又炸,一声出口,如同鬼哭狼嚎。“在这里,生活的真实得到了张扬,但艺术的真实消解得没有一丝的影儿。”王正强说。
  梅花奖获得者、秦腔表演艺术家李小锋说,秦腔艺术要发扬光大,从业者一定要弄清楚戏曲艺术的美学思想。中国戏曲艺术在表演中勇敢地虚掉了舞台环境上一切繁枝缛节,鲜明和谐地调动了声乐美、器乐美、舞蹈美、雕塑美和绘画美等,集中地进行抒情写意,它的“虚拟”等艺术手法,更使演员能在空灵的舞台上和人们的联想美感中点化万千景色。
  “通过怎样的创作把秦腔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经验是只有守正才能创新。”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柳萍表示,《王贵与李香香》是李季的一首长诗,如何把长诗搬上舞台,并且用古老的秦腔表现出适合当下人的审美,这的确是一个挑战。秦腔《王贵与李香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秦腔主体为主干,以西洋唱诗班为衬托,以拼接的艺术样式呈现出综合的视音空间,结果受到市场的认可,只要挂牌则场场爆满,众多青年观众因为此剧走进了剧场。
  “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的关系,它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李梅表示,现实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丰富多彩,这种复杂性与丰富性给我们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契机,从业者应该紧紧抓住时代机遇,用自己对这个时代的深刻思考,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为时代讴歌,为党和人民歌唱。
  文旅融合,延长秦腔产业链、
  扩展服务范围
  伴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以剧场舞台为传播方式的传统艺术受到了严重冲击,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专业秦腔剧团的演出面临“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尴尬局面。然而,在这种背景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演出呈现出另一番如火如荼的景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2007年10月新剧场落成之时,提出了“天天晚上有秦腔”的演出口号。随后充分依托资源优势、不间断地展开了演出活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天天晚上有秦腔”渐渐成为西安文化消费的新热点。
  “天天晚上有秦腔”不仅在戏曲领域发挥了巨大的效应,而且与演出相关的音像业、文化传媒业、民族乐器店、交通运输业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剧场毗邻的餐饮业、商品零售店,每到入夜时分,顾客络绎不绝,生意红火。
  对于管理运营西安易俗大剧院、易俗剧场等多个剧场的西演LIVE来说,积极适应时代的变化,让线下演出与线上云剧场演播同时绽放光芒,是当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西演LIVE企划总监孙健表示,5月15日,西安易俗大剧院全面提升之后开业运营,为了做好演出服务工作,选择了更多更好的剧目,给予观众更好的观演体验。其中,主要选取秦腔名家名戏,让观众看经典大戏,感受原汁原味的秦腔。2021年6月是西演LIVE·秦腔云剧场运营一周年的时间点,西演LIVE将策划一周年活动,回馈一直以来支持秦腔云剧场的观众朋友们。接下来,西演LIVE也将根据演出安排,推进秦腔线上演播和线下演出的融合。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千年的秦腔,更是融汇在西北五省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血脉之中。如何扩大秦腔文化在当下的影响力,使百年剧社的金字招牌更好地造福当地戏迷,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游客,推进文旅融合,推动秦腔的传承与发展,是西安三意社努力的方向,也是今年正月初五正式开业的西安城墙·三意社小剧场的使命所在。
  西安城墙·三意社小剧场不只是一个高台教化的舞台,而且是一个展示秦腔文化、西安地域文化的平台。众多观众在这个与西安城墙景区实行套票销售的剧场里,听秦腔,感受地道的西安风情。
  “剧院与景区采取联合经营的方式,目前正在为景区创排一台地域化风味浓郁的秦腔演出《陕西八大怪》。”西安三意社小剧场经理陈曙光表示,该剧的时长大约四五十分钟,是一部可以“伸缩”、弹性很足的节目,预计在7月1日前亮相。
  可伸缩、弹性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走进剧场的观众的实际情况,对《陕西八大怪》实现动态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三意社小剧场并不大,台下观众人数在百人左右。如果入场的观众以外地游客为主,《陕西八大怪》则更多以戏曲绝活展示为主,相应减少秦腔唱段,以免外地游客因听不懂,失去兴趣。如果观众以本地人特别是戏迷为主,则将更多地加入唱腔唱段及陕西元素。此外,演出时长也能实现伸缩。
  “可以这样说,从开业的第一天起,三意社小剧场就是为了更好地宣传、传承、发扬秦腔艺术,发挥百年秦腔剧社的品牌影响力,推广本土文化,服务文旅融合,而不光是为了经济效益。”陈曙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的票价分为100元和168元两档,就算一场演出的近百张票全部售空,其实也没有太多钱。
  毫无疑问,作为我国保护最完整、最大规模的古代城垣,具有600多年历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西安城墙毫无疑问是西安的标志。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秦腔,同样是西安巨大的文化财富。两者的结合,是秦腔与西安旅游业的相互需要,是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具体举措,也是全方面展示西安魅力的现实需求。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