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1-03-11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选编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共有500多个选题申报,课题涵盖艺术基础理论,戏剧(含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曲艺、木偶、皮影),电影,广播电视及新媒体艺术,音乐,美术,舞蹈,设计艺术以及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等综合性研究课题。经专家论证,确定31个选题面向全社会招标。虽然2020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但依然有140多个项目组投标,经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最终《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政策创新研究》等28个项目入选。
  为更好地向社会公众全面介绍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研究内容及开题情况,本报联合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展开专题推广,篇幅所限,从中遴选了10个课题予以推介,后续还将汇报所有项目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国家文化公园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项目简介: 
  从概念上来看,国家文化公园是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通过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
  课题研究的总体问题是建立适应中国国情,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政策体系。课题以中外国家文化公园发展目标与管理体制相关政策为研究对象,立足于长城、大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明确国家文化公园内涵,确定创建目标体系、标准与路径;构建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构建国家文化公园可持续利用机制;探索国家文化公园政策法规体系四大重点问题,着眼于如何理顺国家文化公园与国家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的关系,解决一地多牌问题,从多头管理转变为统一规范高效管理。由于土地产权关系复杂、目标时限紧迫,如何对以文化遗产为价值主体的国土空间实现高效用途管制?在全民公益性导向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多元化资金保障体制?在社区参与原则指导下,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共抓大保护”的局面?通过解决上述三大难点问题,实现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的国家代表性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转变、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制度向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转变、从遗产管理理论偏向注重真实性向真实性完整性兼顾拓展、从单体遗产向线性遗产和区域遗产等进行理论拓展四大突破。研究国家文化公园政策、体制和法规体系,旨在建设适应中国国情、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国家文化管理政策体系。
  各子课题涵盖对国家文化公园创建目标、标准与路径的国际比较研究,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国家文化公园利用机制国际比较研究,国家文化公园法规体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国家文化公园国情与政策绩效国际比较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专家建议: 
  专家组认为,课题总体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框架结构合理,研究基础扎实,重点难点突出,体系性、前瞻性突出,组织计划非常严密。专家建议聚焦国家文化公园重点案例、重点模式研究,同时注重国际对话和国际学术交流,建立既能解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的共性问题,也能为其中的个性问题提供指导的国家文化公园政策研究理论。
  5G时代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
  项目简介:
  从“云展览”到“VR游戏”,从“智慧旅游”到“智能影院”,5G技术通过对资本、人才、文化等要素的整合,拓展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服务空间,以“免费”和“开放”提升着文化产业的平台经济,重塑着文化产业生态链。5G时代意味着大量扁平化、个性化、社区互动化、定制化、互联化、分散化和平台化的生产与消费特征的涌现,意味着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组织方式、融资方式、营销渠道等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势必催生出新的发展业态与商业模式。
  在此背景下,课题组以“5G时代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研究”为核心,具有6个方面的研究价值:一是“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二是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钥匙,三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矛盾的必然选择,四是提升我国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路径,五是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市场体系的重要抓手,六是促进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现实选择。课题组以“5G驱动、创新为核、链条升级、产业竞争力强”的目标定位,通过设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的研究主线,解决“用什么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主要从5个维度开展研究:一是理解与掌握5G新技术的特点与内涵,研究5G推动传统文化企业生产方式变革、5G掀起数字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以及5G构建起以区块链技术为虚拟中心的新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二是以掌握文化产业模式创新为基础,在研究5G时代下文化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基础上,文化产业新模式带来的福利改进。三是基于对5G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的机理分析,研判5G时代下文化产业业态新的内涵、维度、特征与未来趋势。四是以文化消费升级为辅助,以满足美好生活新需求为目标,研究5G时代下文化消费升级的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五是据前文分析,聚焦5G时代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环境所需,从5G时代现代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治理体系的研究出发,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我国文化产业价值链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专家建议: 
  专家组认为,该课题体系设计合理、逻辑严密、团队成员结构合理,无论是从选题本身,还是从研究的思路,研究的内容、工作方案、预期的成果以及项目组的完成能力都具备扎实的基础。课题研究工作为5G引领未来,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提供了新思路。专家组建议,在接下来的推进工作中,要进一步探讨5G时代下文化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竞争力的问题,多做调研、多做交叉研究、摸清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挑战,形成5G时代文化产业升级的理论框架。同时,在课题运作方面,要及时加强课题组之间的协同,推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
  项目简介: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新中国文艺院团”体量庞大,书写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整合繁复的历史材料,用多学科视角,在掌握详实历史文献资料基础上,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层级的文艺院团在社会功能、文化作用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比较研究。课题采用纵轴与横轴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纵轴以时间为顺序,整体上依据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建设发展历程,以1978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上下两卷;横轴以论题切入,从“基本信息”“制度”“创作演出”“口述史”“管理案例”5个方面展开论述,点面结合,注重各级各类院团的整体观照与典型个案的重点阐述。课题秉持“以史为鉴”“以史资政”的研究理念,在实施过程中以编年体为主,纪传体为辅,以客观记录为本,辅以主观评述、研究评论,以“历史脉络梳理、典型案例分析、信息资源整合”相结合的“立体”研究思路,汇集、整理和分析相关领域的重要史料,构建包括制度发展史、创作演出史、口述史以及案例库、数据库在内的“三史两库”写作框架,将艺术史学与艺术管理学相结合,为新中国文艺院团的“史鉴”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样本和“资政”研究提供可遵循的路径。
  专家建议: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文艺院团发展史研究”的前期研究工作,并指出本课题秉持“以史为鉴”“以史资政”理念开展研究,为新时代文艺院团建设将发挥重要的智库作用。“三史两库”设计框架,为中国院团管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式。研究注重文献资料与口述史料相结合,全面普查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很好地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总课题与5个子课题有机结合,多元、复合型的成果,将为相关学术研究奠定重要的文献基础,为文化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源,为院团发展提供重要的管理案例。同时,专家组建议本课题应增强学科融合、分析评判的力度,从更广阔的视野和综合角度深入研究,总结经验,探索符合文艺院团发展的规律,提升课题的指导意义;同时注重中央和地方、国有和民营文艺院团及不同艺术门类的平衡,把握不同时代重点特征,加大重大问题研究及对策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研究
   项目简介: 
“一带一路”是和平发展的中国成功提出的推动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倡议,是开放的中国经济更加主动、积极地融入世界格局的历史性创举,中国设计理应在此重大机遇中有所贡献。国家设计政策是国家创新意志与主导价值在设计领域的战略性体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研究不仅着力于政策本身及决策过程的系统梳理与规范,更加着重从古丝路文明中发现设计创新的原点与精神的依托,以寻求中国设计更具历史理性、开放格局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研究目的层面,着力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设计政策之间的文化历史关联、理论方法依据与实践创新可能,寻求在国家需求与设计发展之间互构共振的政策合力,为中国设计在“一带一路”宏伟实践中提升系统活力、传递东方智慧、贡献创新价值,构筑更为理想的社会生态。在研究内容层面,本课题将以3个板块、3条逻辑线索为基本架构:一是面向历史的研究,其中包含政策依据研究、政策需求研究;二是面向当代的研究,其中包含政策借鉴研究、政策结构研究;三是面向未来的研究,包含政策工具研究、政策思维研究。
  基于此,本课题分成:“历史源流与丝路精神——‘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依据研究”“价值建构与系统评价——‘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类型研究”“他山之石与在地实践——‘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借鉴研究”“政策应变与创新思维——‘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思维研究”“制度话语与创新路径——‘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家设计政策案例研究 ”,最终形成论文、报告、专著、展览、会议、联盟等多类型成果。
  专家建议: 
  专家组认为,该课题论点明确,方案科学,团队长期深耕设计政策研究领域,梯队合理、思路开阔,课题框架详细、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强政策研究的结果导向,制定出具有引领性的政策,并且要深入研究政策背后的结构性因素;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要务实落地;要加强“一带一路”研究的契合性,注重沿线国家的多元化、民族性;应当重视对政策实施的路径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对研究目标的具体路径分析;要综合考量《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
  项目简介: 
  在课题设计方面,课题组着眼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通过基础性、系统性的文献研究,重塑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国际形象,解决中国近现代美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失忆”问题,即历史原因所导致的艺术资源碎片化问题,从而推进国际优质资源的双向交流,以及文化资源的保护和转化,进而为建立中国美术的国际话语体系提供基础支撑;二是通过数据库建设和馆藏建设,整合相关文献,推进国家战略文化服务的智库建设和升级,进而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及讲好“中国故事”提供重要元素。整个课题基础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法的创新并重,体现了该项目的三大特点:一是夯实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的基础研究,完整地呈现相关文献的知识性(具有一定美术学知识内涵的内容)、记录性(以文字、符号、图像等文献的记录手段和方式)、物质性(通过图书、期刊、画册、图录、教材等构成特定的物质形态);二是建设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前沿学术研究的体系,调整“西方冲击——东方回应”的程式,形成以东西方互鉴、共生为主的问题导向,确立以国际交流的双向性、文化融合的互补性为主的研究意识;三是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的系统整理与专题研究,重现中国近现代美术活动在国际上的主动作用,建构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美术本体,并站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美育,服务于中国的文化建设。因此,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文献研究的立足点从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跨学科研究的3个层面入手,形成艺术之物和历史之物的复合,为国家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养分,提升国家智库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高度。
  专家建议:
  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组对相关名家的珍稀文献进行发掘、保护、再生,能够为学术界提供完整的中国近现代美术国际交流的文献书目指南,并可以促进国际化合作机制的建立,逐渐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高地。专家组建议,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首先应注意补充港澳台方面的相关文献内容;其次,判断文献的疏密繁简、重要性和次要性,研判中外美术交流的目的和模式,加强文献研究和图像研究的互动;再次,强化子课题间的研究合作以及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处理好课题整体与局部、深度与广度的关系;最后,加快研究进展,尽早推出阶段性成果,并转化为电子数据库,以及适时地推出外文版本。
  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
  项目简介: 
  该课题是关于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发展、基础理论、战略决策、信息资源、专题案例的综合性研究;注重历史描述、理论构建、文献整理,诉诸战略定位、科学决策、个案分析,保持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内在关联,是贯穿“历史描述—理论构建—战略决策”的学术性、实用性、智库型研究,作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这一战略性文化工程的务实性探讨,旨在推动发展新时代红色音乐文化传播,最终为红色音乐助力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决策咨询。
  课题重点阐释了3个概念:
  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一种旨在阐述和表达中国共产党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诠释和维护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塑造和构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身份、展现和讴歌其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聚力量的音乐文化。
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一种注重音乐教化功能的文化传播,作为“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一种基于“信息”、依赖“媒介”、注重“反馈”的文化互动,构成正向传播与逆向反馈的相互关系——正向传播显现出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逆向反馈则影响着红色音乐文化的生成模式和传播方式。
  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既是传播状况的研究,又是基于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分析和理论建构,更是一种基于实用理性的战略思考。中国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运用文化传播学、军事政治学、文化管理学及音乐学的理论和方法,描述和评价百年红色音乐文化及其传播的历史发展,认识和把握其特点规律,思考和探讨新时代红色音乐文化传播战略,盘点和整合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分析和总结百年红色音乐文化传播典型案例,最终成为一种融汇多个人文学科理论和方法、交叉性、综合性的“文化研究”。
  专家建议: 
  专家组认为,课题提出是历史使然、现实必然,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理论立场、明确的价值坐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重大的学术意义和政治意义。建议把红色音乐文化纳入百年中国音乐文化,凸显中国红色音乐的多民族性;将课题研究与思政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相结合,搞好研究成果转换;注重点、线、面、体的构建,在收集整理文献过程中做好实物收集。
  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价值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
  项目简介: 
  在课题设计上,着眼于3个方面:一是探寻艺术传统中所包含的具有规律性的构成要素和文化价值,以及这些要素和价值所具备的面向现代和未来的能力,从传统中激发中国电影研究的新视野;二是着眼中国电影对传统艺术及其创造性转化的借鉴与传承,重估传统文化资源在电影艺术中的当代价值,推动中国电影民族化研究进程中的范式转换、互动研究和话语建构;三是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强调电影研究的主体性,在百余年中国电影发展所提供的丰富支撑材料中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传统,激活“多元一体”的电影批评话语,增强中国电影创作的文化自信。
  课题研究体现出4个突出特点:一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课题将历时性元素与共时性元素相结合,确立中国电影的主体意识,促进传统美学在中国电影中的当代转化;二是跨学科与综合性,阐释中国传统艺术与中国电影之间的亲缘血脉,对电影向中国艺术精神汲取资源建立总体框架;三是建构性与整体性,建构中国电影理论的坐标体系,提升中国电影理论思考的维度;四是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反哺教学技能升级,有效推进学科建设,亦对中国当代电影创作实践产生实效,助推讲好“中国故事”。
  课题研究内容形成了“一整四分三库”的结构,即由总论、4个分论和3个数据库构成。总论为精神文脉: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在中国电影中的传承与弘扬发展研究。总论部分从整体出发,注重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共时性要素,分4个核心问题展开:一是中国艺术文化传统对中国电影的宏观根基性支撑研究;二是中国传统艺术相关门类与中国电影的结合视域及方法研究;三是中国电影理论体系建构对中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转化研究;四是百年中国电影对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继承创新与发展弘扬研究。
  分论则是从历时性出发,与总论形成多频共振结构,分为4个部分:一是诗意观念:中国电影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的传承与转化发展研究。二是镜韵语言:中国电影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转化发展研究。三是乐舞衣钵:中国电影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与转化发展研究。四是叙事摹本:中国电影对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传承与转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从比较实证角度采用“三库并举”,立体建设推进。
  3个数据库分别为:“传统文化转化发展”文献资料库、“传统艺术传承转化”电影资料库和“中国影人创作阐述”史料库。
  专家建议:
  专家组认为,中国电影的风格和艺术精神是当今时代重要的话题,可进一步将总论和分论进行结合,发挥实证研究强项,使课题形成前沿性成果。
  新时代中国动画艺术知识体系创新研究
  项目简介: 
  动画作为特别亲近人民的艺术门类之一,承担着文化化人、艺术育人的重任。在新时代,需要一个新的对中国动画艺术更具指导性和解释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动画创作与研究产生积极意义。构建与时俱进的中国动画艺术知识和学术话语体系,才能够充分、有力地支撑起新时代的动画艺术创作,更好传播中国的文化思想与力量。
  从近些年我国的动画产业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外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已很难适用于目前中国动画的最新发展,尤其是中国动画研究缺乏范式突破,对动画艺术知识体系研究的系统性不足,加上国外对中国动画研究的浅表化、局限性,更是带来了一定的评判偏差和理论偏误。
  本课题通过理论指导、现实观照、精神溯源、迭代创新和人才培养5个方面形成完整的闭环,创新我国动画艺术的知识体系。5个子课题分别针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下中国动画艺术知识体系创新方向与路径、民族精神传承视阈下中国动画艺术发展历程、时代精神传播视阈下中国动画艺术创作观念、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动画艺术知识实践创作转化能力提升以及动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等议题展开具体的研究工作。本课题将创新性建构出动画艺术知识体系,有通用性,而且不是某种简单化的概念式的研究,而是带有学术理论生发的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对动画研究的范式转换功能,为未来的更多研究铺好路、拓宽路。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将使动画学科领域的独特性从整个艺术类学科当中凸显出来,同时也将把动画研究在当今艺术研究中的重要性强化出来,让动画研究不再是被边缘化的学科领域,让动画学术走向繁荣。同时,学术研究自然也将对艺术创作实践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令更多创作者获取明确的、符合时代精神与满足人民需要的创作方向,从而推动动画创作的百花齐放。
  专家建议: 
  专家组认为,整个项目的研究思路清晰,内容详实,团队构建完整,研究计划周密。课题组关注到了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性表达,强调继承与创新结合、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结合,注重新时代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以此创新中国动画艺术的知识体系,符合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文艺方针。在团队搭建和研究计划安排方面,专家组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课题组搭建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科研团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时间规划清晰。
  对于后续的科研工作,专家组提出,要更加突出知识体系的创新性构建;要更加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且进一步明确动画学科领域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精选动画领域的学术制高点予以突破;要凝练研究精华,产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彰显研究特色。
  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研究
  项目简介:
  课题主要研究目标是系统勾勒戏曲历史剧发展演变过程,解决困扰戏曲历史题材创作和评价的理论障碍,考察当代戏曲历史题材剧本创作实践,总结提升当代戏曲历史题材创作经验,深入探讨戏曲历史剧创作传承优秀文化的内容路径。课题研究力争为当下及今后新编历史剧创作提供有效借鉴,为新时代通过戏曲历史题材创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参照。
  课题共设戏曲历史剧创作发展史、戏曲历史剧创作理论研究、当代戏曲历史剧剧本创作研究、当代戏曲历史剧舞台艺术创作研究、戏曲历史剧创作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5个子课题, 第一个子课题是对戏曲历史剧历时性的发展史考察,偏重戏曲历史剧作品风貌、文学成就;第二个子课题是对戏曲历史剧问题性的理论探讨,偏重理论争鸣、创作问题争鸣;第三个子课题是对当代戏曲历史剧剧本创作实践的探究分析,偏重戏曲历史剧创作所受政治、文艺环境的影响及剧作家的创作理念、创作追求、创作方法;第四个子课题是对戏曲历史剧舞台艺术创造的专门探讨,研究戏曲历史剧的音乐作曲、舞美设计、导演及表演艺术创作;第五个子课题是探讨戏曲历史剧创作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下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注重戏曲历史剧优秀思想价值的弘扬。
  专家建议:
  专家组认为,该课题对历史题材戏曲创作进行全面研究,尤其是注重总结新编历史剧创作经验,不仅有学术价值,也有实际意义,不仅有利于新编历史剧创作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戏曲的繁荣振兴。专家组在充分肯定课题组研究计划的同时,建议课题组进一步加强对戏曲现实发展的关注,加强当代中国戏曲历史题材创作实践研究,提炼出能够推动戏曲历史题材创作发展的经验,使研究成果在具备学术价值的同时,体现出对当代戏曲发展的应用价值,切实为振兴中国戏曲服务。同时希望课题组继续细化、落实研究人员任务,适当精简研究成果,提升成果学术内涵。
  专家组表示,课题组指导思想明确、研究思路清晰、实施计划周密、团队力量强、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研究态度严谨、追求目标高,相信能够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对项目的研究成果充满期待。
  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项目简介: 
  在课题设计方面,课题组着眼于两个视角:一是以广阔的视角探讨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建构的基本认知,转变以往探讨艺术史学所存在的种种认识偏见,强调借助史学一般意义探讨跨门类艺术史学的重要价值;二是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依托门类艺术史学做上升与延伸性的跨门类整合研究,凸显对门类及跨门类艺术史学的共性认识,强调融合中西艺术史学的思辨与治史路径,构成具有当代中国话语语境的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
  整个课题研究突出一个“跨”字,明确将门类与跨门类艺术史学进行有机整合,体现项目研究的三大特点:一是强调不局限于门类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明确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将过往比较强化的门类艺术史学与本课题主张的跨门类艺术史学联系起来加以深入探究;二是各位子课题负责人在项目的设计上,本着体现跨门类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的融合研究立场,以各自门类领域艺术史研究为起点,实现多学科、多领域的跨界融合,鲜明地体现出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的立场主张;三是项目在总体设计上强化以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为主体,形成具有哲学认知上的思考,做到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回归到个别,以此来寻求艺术史及艺术史学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形成艺术史学研究在哲学意义上的认识提升。
  课题组在明确课题主旨的基础上,将课题结构分为上下篇章。上篇围绕整个项目的课题设计,列为四类主干问题进行探讨:一是艺术史学观念阐释与检讨;二是艺术史学理论体系建构;三是艺术史学研究范式与方法论;四是艺术史学及艺术史学科建设与发展。下篇则从门类与跨门类艺术史学研究出发,融合形成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整体认知,列为七类主干问题进行探究:一是中国艺术史文献学通论;二是再现与表现:20世纪西方中国艺术史知识系统的建构;三是戏剧戏曲史的跨界书写视角和范式探究;四是中外舞蹈史与跨门类表达语言研究;五是设计史学与丝路艺术史跨界研究;六是音乐史学与敦煌学的跨领域研究;七是跨学科电影史方法研究。
  专家建议: 
  专家组认为,课题设计分为上下篇章是其特色,能够较为完整地体现课题研究的主旨,上篇(主课题)立足于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梳理与构建;下篇(子课题)以门类与跨门类链接构成,针对艺术史学及方法论的探讨能够取得较为有深度的研究,各子课题又以关联性案例与主旨课题形成联系,课题设计周全。从课题研究目标来看,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对建构艺术学理论及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艺术学理论学科探索史学研究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提供可资借鉴的学术经验与理论指向。专家组建议,接下来要进一步聚焦跨门类艺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构,尤其是对方法论问题的揭示需要点面观照。同时,注重子课题的理论性与方法论研究的提升,突出既能解决共性问题也能为个性问题提供指导性的辩证思路与研究路径。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概述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代表着我国文化艺术研究的发展方向,是繁荣发展艺术科学的重要载体。项目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科学界专家学者的作用,采取宏观引导、自主申请、平等竞争、同行评审、择优支持的机制,重点支持关系我国文化艺术建设实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支持有利于推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科学体系建设研究,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支持对艺术科学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建设等,用于资助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和培养文化艺术科学人才。
  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着力推出体现国家水准的研究成果。密切跟踪国内外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前沿和动态,着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力求具有原创性、开拓性和较高的学术思想价值;应用研究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力求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较强的决策参考价值。其项目分为重大项目、一般项目等。
  其中,艺术学重大项目是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主要资助我国文化艺术建设和旅游发展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研究,资助对艺术科学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本版文字整理:连晓芳)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