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0-10-30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座谈会发言摘编

  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加强领导统筹,出台政策举措,推动完善院团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广大国有文艺院团完善运行机制,在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创作优秀作品、提供公共服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4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下一阶段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座谈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部署要求。会上,文艺界7位代表交流发言,聚焦新时期如何继续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主题。本报现整理摘编其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明文军(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司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引导各地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加强学习和思想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圆满完成中央交办的各项重大任务;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积极打造优秀艺术作品传播平台;加强艺术工作管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长效机制;大力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进一步加强艺术评论和舆论体系建设。在出戏、出人、出效益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在实现两个效益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对照还没有完全“破题”的有“高原”缺“高峰”问题,对照进一步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培育“高峰”作品不断涌现创作生态的要求,国有文艺院团亟须深化改革,进一步理顺深层次生产关系,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艺生产力,破解自身生存和发展压力大,创作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和传播能力都亟待进一步提升的短板和难题,为解决相关的现实题材创作短板等问题提供根本性的支持。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全力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始终坚持将国有文艺院团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对标对表。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出精品、攀“高峰”,推动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具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把故事讲到人们的心坎里去,让他们深刻感受、感悟,接受精神洗礼和心灵撞击;始终坚持建设一支德艺双馨、价值观正确的人才队伍;始终做好重大题材创作工作,完成好重大任务。将坚持分类指导,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抓好传播平台建设,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把线上线下平台统筹好、结合好,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

  陶诚(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近年来,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正确指导下,迎来了“提质增效”的发展期,证明了改革是院团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剧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两大主业。近年来,剧院还将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3条主线,创作了民族舞剧《孔子》《昭君出塞》《赵氏孤儿》《到那时》《英雄儿女》、民族歌剧《刘三姐》《林徽因》《玉堂春》《盼你归来》等精品佳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音乐剧《一爱千年》率先进行“线上先首演、线下再巡演”的尝试,线上首播关注度破20万,点赞数近45万,网络平台浏览量破400万。通过高数量、高质量的演出,剧院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作为国家艺术院团,我院充分认识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根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精神,谈几点思考:
  抓管理,实现内部管理规范化。要全面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重大事项决策、舞台艺术作品内容把控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作为事业院团,要在强化公益属性的基础上,完善财务、人事、收入分配、人才培养、创作生产等内部机制,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通过规范化管理激发自身活力。
  抓演出,实现演出创作一体化。创作与演出并不是两个孤立的环节,要实现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就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观众的审美体验,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达成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审美共识,实现演出与创作之间的互联互动。舞台作品只有经过长时间、大量的演出,才能不断地打磨提高,精益求精,否则只能是“一阵风”,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实现演出创作的有机统一。
  抓运营,实现国家院团品牌化。不同层级、不同属性的国有院团,应该结合自身定位明确市场运营方向。作为国家艺术院团,要具有塑造品牌的意识,创新市场运营理念和艺术传播方式,以高品质的舞台作品和“国家队”的综合实力,树立起国家艺术院团的品牌,产生品牌效应,引导文化消费,扩大社会影响力。

  陈冬(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从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践来看,释放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1978年,北京市8个市属艺术院团演出总场次1992场,国内观众294万人次,演出收入只有55万元,而到2019年,13家市属院团实现演出7422场,演出收入突破2.14亿元。近4年,全市每年演出稳定在2.4万场左右,平均每天上演近70场,演出收入超过17亿元,年度吸引观众千万余人次。
  下一步,北京市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完善院团改革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市属国有文艺院团建设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深化事业体制院团改革,推动改革院团先行先试,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组织架构和管控体系。
  强化以创作为中心的动力源泉。坚持全市艺术生产年度创作规划推进机制,紧扣首都文化主题,做好重大主题创作规划,提前储备一批优秀剧目,打磨提升一批经典剧目。围绕建党百年,推出“百年百场”精品剧目展演。发挥国有文艺院团创作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通过委约制、项目制等方式支持院团开展重大主题创作,形成首都文艺创作高峰。
  推进以市场化改革为抓手的中心环节。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积极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开拓市场,把握观众需求,激发创作活力。结合新兴演出需求,引入最新科技,丰富演出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沉浸式演出、在线演出、云演出等新业态,提高观演体验度、参与度和满意度;探索搭建全市演出宣传推广平台、剧场综合运营平台和剧目孵化运作平台,提高演出运营管理水平。
  完善全产业链条扶持机制。用好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加强国有文艺院团创作的扶持力度;发挥北京剧目排练中心的作用,解决改革院团排练场所有限的难题;支持国有文艺院团与地标性文化演出场所合作开展驻场演出,打造区域性演出中心,擦亮北京文化演出地标名片。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加大名师大家的培育力度,实行名家大师领航工程、中生代艺术家领鹰工程和青年艺术人才培育工程;加强艺术人才选拔培养使用,通过老艺术家“师徒传艺”、推出个人专场演出、青年艺术人才定期交流等有效模式,加强文艺院团骨干和青年人才培养使用。

  赵佳琛(北京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10年来,北京演艺集团带领所属改制院团,聚焦主责主业,做好经营文章,当好后勤部长,组织推出的多部作品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奖项,先后荣获6次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奖,取得良好发展成效。
  目前,改制文艺院团还存在五个方面突出问题:一是虽然已经完成转企任务,但真正走市场的有效机制有待加强;二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拳头产品不够多,面向市场的文艺创作生产机制有待加强;三是改制院团演出的计划性弱,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统筹谋划多元经营有待加强;四是改制院团演出经营专业力量缺乏,市场开发体系统筹建设有待加强;五是艺术人才特别是戏曲人才断档问题比较严重。下一步,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首先,将继续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党建、人力资源、艺术生产、资产财务、宣传营销、法律工作六大管控体系建设,集中力量办好所属文艺院团,有效履行院团出资人和管理机构职能,全面实施绩效考核,切实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效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团结带领文艺院团广大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艺术创作,努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第三,将始终坚持集团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作为国有文艺院团,尤其是身处首都北京,演艺市场环境开放、包容、多元,国外、中直、地方等文艺资源多重叠加。我们将始终坚持集团化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各类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加大文艺院团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处理好集团合力发展和保持各院团特色发展的关系,做强做优做大集团品牌。
  第四,将坚决守住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继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关口前移,引领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用优秀的作品传递真善美,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第五,将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鲜明导向。作为国有市场主体,院团必须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到人民群众中创作演出,在严峻市场条件下成长立足,于复杂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罗小慈(上海民族乐团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有文艺院团发展,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上海民族乐团的工作实践,我们有如下体会:
  进一步做实把思想性贯穿国有文艺院团创作的工作机制。国有文艺院团要凸显党的领导贯穿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国有文艺院团在创作作品中要体现当下,体现新思想和时代性,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接下来的民乐创作生产中,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作品上狠下功夫,弘扬民乐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要尊重艺术规律,激发创作活力。不同的艺术表演形式有不同的创演规律,仅就民乐创作而言,在今后的创作演出中要不断深化“民族音乐、国际表达、当代气质”的理念。一是要发挥民族乐器的特点和个性;二是要体现有辨识度的中华美学特征;三是要把握当代观众的欣赏心理;四是要体现乐团人才的优势。
  要把激发人才的活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艺术院团发展离不开创作、演出和管理这三类人才,缺一不可。优秀的人才是国有文艺院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也在思考如何让每一位优秀的艺术人才都能够在乐团实现自身价值,并与乐团发展相结合,使他们与乐团一起正向良性发展。下一步,将发展和完善老中青三个层面的人才长效机制:一是继续扎实推动老艺术家示范传承工程。二是继续发挥好“中流砥柱”的作用。三是继续推出有潜力的年轻演奏家展示平台。
  要重视激发事业属性院团中的市场属性。艺术演出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艺术院团当中有一部分工作是具有市场属性的,对这部分工作和人员的考核如果能够打破原有事业单位的束缚,把效益和收入紧密结合起来,使之能够更灵活更有效地运行,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院团的市场活力。

  孟克吉日嘎拉(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就文艺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充分反映了总书记对文艺事业和文艺工作者的尊重、信任和爱护!尤其是2017年11月21日,总书记给我旗乌兰牧骑温暖回信,对我们来说更是莫大的激励与鼓舞。
  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给我们乌兰牧骑回信当中,总书记也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作为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作为草原上特有的艺术展现形式,63年来,乌兰牧骑以自己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特点,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积极做好“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各项工作,被农牧民亲切称为“玛奈呼和德”(意为:“我们的孩子”)。
  今后,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要求,把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好。
  一是坚持乌兰牧骑原有特色。乌兰牧骑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具备先进性、群众性、民族性、时代性,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的文艺工作队。我们将坚持特色发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完善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的长效机制,推动文艺创新,打造“乌兰牧骑+”流动的综合服务品牌,促进新时代乌兰牧骑职能任务与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是深化乌兰牧骑内部机制改革。《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规定,乌兰牧骑可以在当地文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指导监督下,自主公开招聘编制内队员,对特殊人才可以通过专家评估和专业技能考核等方式择优聘用。我们将依法推进乌兰牧骑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制度改革,探索完善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专业技术人员能进能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杰出优秀艺术家有作为的科学合理内部机制,科学合理发展人才队伍。
  三是进一步理顺乌兰牧骑管理体制。结合《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的实施,充分发挥上一级乌兰牧骑对下一级乌兰牧骑的辅导、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乌兰牧骑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整体提升。

  李树建(河南豫剧院院长):
  结合河南豫剧院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有如下几点思考:
  继续坚守“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的发展思路。河南豫剧院恢复组建的7年多来,广大演职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刻牢记“创作是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本”,在传承发展豫剧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推出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孝节义”四部曲,复排了弘扬爱国精神的《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积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推出了廉政豫剧三部曲《全家福》《九品巡检》《张伯行》,创作了反映精准扶贫的现代豫剧《尧山情》《重渡沟》。河南豫剧院的现代豫剧《焦裕禄》《重渡沟》连续荣获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剧本创作,抓好精品剧目生产,力争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
  创新管理机制,激活院团活力,培养青年文艺人才。为加大力度培养人才,我们实行了“全员聘任制、项目负责制、工资封存制”,试行“领衔制”和“技衔制”,大幅度提升领衔主演的收入。今年疫情期间,河南豫剧院排演了新编历史戏《义薄云天》,由河南豫剧院二团和河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打造,学院50多名学生参加排演,探索了团校合作的模式。下一步,我们准备推出青春版《义薄云天》,将来针对学院定向招生,剧团需要什么行当,学院就按需培养什么,这样学生有机会就业,剧团也能真正招收到优秀人才。
  探索“一团一策”,明确艺术定位,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继续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引领豫剧发展。豫剧网络关注度从2013年的全国第二十名跃升为如今的地方戏剧种第一名,我们在剧目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业务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成为全国豫剧界的共享资源被广泛应用。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引领、示范、研究和帮扶作用,办好全国豫剧院团长会议、中国豫剧节、中国豫剧北京展演月等品牌活动。院属4个团将继续坚持面向基层,积极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戏曲进校园”“文艺轻骑兵”等多种惠民演出活动,大力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增加公益和商业演出,为繁荣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薛帅根据座谈会发言整理,有删节)
  源自: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