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冀军 河北现象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3-10   

    1河北影视展现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精神”

    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鲜明革命文化和先进当代文化的河北,近几年,随着《唐山大地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打狗棍》、《闯天下》等一批影视剧的上映与热播,我们从中看到了河北影视人的身影,这些影视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讲河北故事、塑河北人物,以最具大众传播特质的影视剧形式强势传播了河北地域文化。作品呈现出的审美理想,真实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真正地创造了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从而呈现一种河北影视现象。河北影视现象彰显的就是河北的文化软实力。

    河北影视的整体形象傲然于全国影视创作当中,并不是偶然结果,这与河北这片沃土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河北人的文化精神密不可分。河北省简称“冀”,“冀”是个多义字,在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就有“希冀”“期冀”,蕴含和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可以这样说,河北其名称寄托了一个民族的美好愿望。那么,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拥燕山,内环京津的河北孕育出怎样的独特人文气质,透过当下河北影视作品,解读出什么样的精神内涵。笔者结合中国梦的实现谈谈河北影视剧创作中的精神气质。

    文艺作品体现中国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教条主义的标签或图解,更应力避主题先行的做法。河北影视剧将中国精神自觉自然地渗透在了作品中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最广大的河北人民身上,体现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体现在五千年历史的诸多细节里……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是历史的文脉和时代的精气神。比如《打狗棍》,讲述了热河戴家大少爷戴天理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等社会变革,最终成为热河抗战传奇人物的故事。我们知道,河北自古就是战略要地。历史上出现过如荆轲、张飞等妇孺皆知的人物,这块土地上自古英雄辈出,无不体现河北人文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气质,就是那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打狗棍》中的戴天理、《为了新中国前进》中的董存瑞、《节振国传奇》中的节振国、《闯天下》中的吴桥艺人,剧中大量河北地域性的人文地理乃至生活场景都在为塑造人物服务,展现了燕赵人民自古就有的粗犷豪迈、刚直不阿、勇敢尚武的精神风貌。

    不是一提中国精神就只想到大主题、大制作,就是史诗,就是宏大叙事。其实愈是底层民众,愈是平凡事业,愈是生活的细微处,愈能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精神。河北的一批影视剧把视角放低,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平民形象,观众从这些普通人身上看到的是大爱、大善、大美。比如电视剧《丑角爸爸》的主人公赵青山,在舞台上,是永远也站不到最前排中心位置谢幕的丑角儿;在邻里,他就是谁谁的父亲,这部剧用丑的行当,反衬了人的大美,反衬了普通人的美丽人生。而《唐山大地震》,这部由唐山市人民政府直接参与投资的灾难大片,除了足以能和好莱坞媲美的灾难镜头特效,更是将视角对准在一场浩劫中唐山普通老百姓生与死的抉择,爱与恨以及宽恕等复杂情感的刻画,再次体现了生活在燕赵大地上的中华儿女,面对灾难的坚韧不屈、勇敢乐观、大爱无疆的优秀品质。我们说,无论什么样的影视作品,最终塑造的是人物,而人物塑造其本质就是性格和内在气质。这种性格与气质离不开养育他的那片土地,这种性格与气质的放大就是这个民族的性格与气质的写照。

    中国精神还应体现在诸多历史风云中,尤其体现在人的生命状态中,就是人的品德和素养。刻画和塑造人物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文艺作品体现和传播中国精神的“点睛”之笔。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令笔者最感动的不是周恩来,而是在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的农民们对国家的大爱。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视剧《守望》聚焦了河北农村正在发生的故事,是近年电视荧屏难得的一部农村现实题材作品。剧中人对家乡的热爱充满了激情,让观众感受到了主人公宝亮等人建设家乡、回报家乡的责任与快乐。

    河北的影视剧作品就是通过刻画、塑造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从而展现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精神”。“精神”一词在英文解释中通常意指灵魂、心灵等,是人类生命力的来源。通过河北影视剧张扬的精神气质,反观目前大量娱乐化的影视剧,不难得出其不感人、不动人的原因了,作品的精神萎靡,必然导致作品灵魂的缺失。

    最后就河北影视剧创作谈三点期待:一是继续探索思想性、艺术性与观众的观赏性的契合点,在塑造人物上多下功夫,使河北影视剧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大河北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二是努力探索河北影视剧如何走向世界。河北有着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河北影视可以说不愁题材挖掘,可以将创作视角对准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人物身上,从而从文化大省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影视作品创作。三是重视剧本创作,培养自己的名编剧,打牢影视剧创作的文本根基。

    2 河北影视精品战略的两点思考

    20年前,河北省影视家协会主席、时任省广电厅副厅长的吕振侠有一句口头禅:“剧本不成熟,不开机;资金不到位,不开机”。几年后,又加上了一句“市场找不到,还不开机。”经过多年创作实践的摸索,形成了他的“三不开机原则”。经过多年拼搏,如今河北的影视剧创作终于结束了“洼地战斗”的局面。从2009年开始,电影《唐山大地震》、三维动画《麋鹿王》的横空出世,到2013年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适时推出,夺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华表奖,中国影坛才真正有了河北人的位置;从2011年至今,中央电视台一套、八套及全国有影响的电视台连续播出了一批河北制造或联合出品的电视剧《营盘镇警事》、《丑角爸爸》、《我的故乡晋察冀》、《徐悲鸿》、《聂荣臻》、《打狗棍》,引起了国内知名专家及中国电视艺委会的高度重视。“河北现象”来之不易,“河北启示”弥足珍贵。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在市场语境下,河北影视精品战略的点滴思考。

    顶层设计、创新机制

    20多年来,河北影视的发展实践证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是影视繁荣的第一推动力。如电影《唐山大地震》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得力于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打狗棍》是在河北文艺政策、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日趋完善的时期出现的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剧精品巨制,取得了很好的市场效益。

    《河北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奖励办法》提出了 “专家论证—资金扶持—专家把控—各级督导—宣传推介—综合考量—奖励示范”的模式,这个模式为河北影视精品创作生产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创造活力、调动了积极性。以教育类电视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为例,从策划选题到剧本创作,再到立项公示、确定精品重点扶持、选择主创团队、确立制作风格、设计生产流程,都是在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艺术指导委员会”的把控中进行的。从2013年2月立项,至当年6月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了第一季50集的制作,第二季的制作已经在筹划中。

    舞好市场的“双刃剑”

    舞好市场的“双刃剑”,要求影视剧制作者、负责审查播出的管理者以及宣传推介的媒体,都应该练就一副“火眼金睛”。

    一是文化眼光。影视艺术是一种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迅猛成长起来的朝阳文化产业。但随着市场化因素的渗入,影视剧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河北现象”的启示在于,用先进文化的眼光审视历史、挖掘题材、塑造典型,发掘河北独有的历史题材、文化名人、当代典型,讲好河北故事。无论是传统戏曲文化,还是市井草根文化,均能绽放出风格迥异、河北地域特色鲜明的影视作品,体现了河北影视人的文化自觉。

    二是审美眼光。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去把握题材和创作方向,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如《为了新中国前进》中的董存瑞,《打狗棍》中的戴天理、那素芝、马九斤、二丫头等英雄群像。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典型,无不体现出燕赵风骨、慷慨悲歌、侠肝义胆的英雄气概。

    三是价值眼光。同样的题材、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价值眼光中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这是多元文化共生背景下的正常现象。但是,在影视冀军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创作的灵魂。尽管在题材类型、风格呈现、市场运作方面还显稚嫩,较兄弟省市还有差距,“叫好难叫座”,但这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打狗棍》的脱颖而出,已显示出影视冀军强烈的突围意识。

    四是市场眼光。影视剧是讲故事的艺术,好故事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的艺术家要会讲人民的故事。只有人民喜闻乐见,影视作品才有市场前景。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原则,就会创造时尚,引领市场。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性统一原则,就会取得社会效益、审美效益、经济效益多赢的综合市场效益。

    五是环境眼光。多年来,河北省委宣传部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立足河北文艺发展的实际,吸收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艺发展的配套政策,如旨在“鼓励原创,奖掖新人”的文艺振兴奖,已评办近30年。再如新近出台的《河北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奖励办法》,确保精品创作做到“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剧作为本”。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咨询、论证和评价体系,成立了“河北省文化艺术指导工作委员会”,邀请省内外艺术名家对选题规划、创作生产和宣传推介等系列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和学术研讨。

    六是开放眼光。影视剧的成败得失来自于创意、策划、制作、监制、出品与营销。一个好的创意形成后,还要有一个策划班子、制作团队和营销团队去执行。近年来,河北利用与京津毗邻的地理区位优势,广纳贤才,大胆培养、起用本土人才,走出一条开放型、国际化的影视生产道路。如电影《王牌》开了河北原创电影国际化制作的先河。

    总之,影视冀军在多年的艰难跋涉中,靠着燕赵精神,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开拓进取,为河北文化强省建设努力增砖添瓦。

    3 跋涉中的风景——“河北现象”的实践漫谈

    河北的影视剧事业产业一路走来,经历过诸多跋涉的艰辛和创造的执着。从当年的业内“洼地”到今天的“河北现象”,河北影视人守土尽责、艰难爬坡、勤奋耕耘,终见彩虹。作为河北省国有影视事业产业的亲历者谈几点感受。

    一是“固阵地”——凝心聚力做主业。随着文化事业产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全国的影视文化事业产业日益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趋势,在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出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格局。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内容创制使大的影视机构更占先机,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富有活力的民营企业,省级以下国有影视机构开始转型分化重新洗牌,面对只有在高端平台和激烈竞争的夹缝中寻求生机与发展可能的局面,有的被整合,有的转轨或退出。而河北则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在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同时力促发展繁荣的道路。河北国有影视机构按照改革发展要求,努力探索“新、专、特、精”的发展模式,并经多年积累形成“河北现象”。

    二是“走正路”——守正创新显特色。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河北的影视机构没有被单纯的利益诱惑所迷失。确保导向的正确是创作起点和必备前提。对此,河北省委宣传部和行业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有明确要求,河北的影视人也多能自觉地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前提下,去开掘题材新意和市场空间。河北多主旋律作品是传统,而此类作品最容易也是最忌概念化、一般化,努力开掘题材深度和艺术形式的求新出奇、彰显特色,才可能做到“三性”统一,否则在市场中将寸步难行。所以越是主流的、越是“重大”的,越是要在艺术性与可视性上下功夫,才可能赢得“叫好”和“叫座”。

    三是“出作品”——整合资源讲品质。河北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充沛,是影视剧创作题材资源大省,但还不是影视产业大省,市场主体多在发育之中,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都是必须面对的课题。在省委宣传部近年出台的一系列引导激励和扶持奖励政策的指导推动下,河北影视人解放思想,开放合作,通过政府和市场多种形式积极地整合题材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和市场资源,内容生产呈现出健康发展趋势,数量逐年提高,质量显著提升,近几年连续在全国院线推出电影多部,在央视高端平台和省级卫视播出电视剧近20部500余集,并在业内和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

    四是“聚人才”——海纳百川求精华。影视内容生产是创意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人才资源共享是业界良好的传统。近年,河北首先开掘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如支持河北自己培养的导演陈力拍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支持郭靖宇拍摄电视剧《打狗棍》,让现有的人才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并鼓励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培养年轻人才。

    五是“创品牌”——任重道远走市场。在市场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没有品牌的市场主体将是游走于低端的企业。河北影视人有责任自觉联手打造特色地域品牌,这是河北各影视市场主体面对市场竞争,共同发挥本土优势,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消费市场体系中,寻求个性价值的有效方式。

    “河北现象”是业界多年关心指导和真诚支持河北影视工作的专家们,给予河北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肯定、激励和期待,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同时,努力提升河北影视地域品牌价值,面向更广阔的市场,真正充满文化创意和艺术诚意地讲好河北故事,这才是对我们真正宝贵的启示。

    就目前看,我们需要破解好3个课题,才可能在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形势下有所作为。一是要突破“亚精品”状态。我们近年出了一批作品,也开始追求品牌,但应理性看到,除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可列入精品范畴,电视剧《打狗棍》热播并引起热议,多数作品还处于“亚精品”状态,仍有不少需要提升的空间,真正能成为传世之作的品牌还不多。今后要以更加敬业的精神、更高标准的精品意识,以及更到位的资源配置,打造出系列河北品牌。

    二是要融入“大市场”格局。就目前看,我们的作品陆续播映,失手的产品也不多,但是整体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作品的类型尚显单调,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方式和渠道单一,价值实现尚不充分。今后要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潜心研究市场规律,虚心向民营机构学习,从产品到品牌的设计与实施和推广营销的全过程紧密与市场接轨,赢得市场先机,争取占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实现河北品牌的文化和市场价值。

    三是要努力实现“产业化”发展。品牌与产业互为支撑,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河北组建了影视集团。河北影视集团的战略目标是致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质与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实力的影视内容品牌提供商和产业基地。内容品牌建设是第一主业,按照产业化的思维推出一批、生产一批、谋划一批,力争源源不断地推出具有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作品。但我们的产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需延展、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拓展、努力破解改善,为河北品牌和文化产业早日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做出应有的贡献。

    跋涉中的风景是美丽的,那是河北影视人在全省人民和全国业界支持下,用心血和汗水绘就的昨天的记忆。跋涉中的风景是变幻的,只有靠大家实干、巧干,才可能达成明天的辉煌。

    4 解读“河北现象”李 准

    河北的影视剧创作之所以称为“河北现象”,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是长期积累、逐渐加力、集中爆发,形成了规模效益和影响的一种现象。能够称为影视剧创作地域现象,不仅需要立足于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更需要创作推出的作品在全国叫得响、传得开,能够在推动全国影视创作方面提供一些普遍可借鉴的经验。河北恰恰在这方面很突出,成为了全国的典范。

    河北的影视剧创作起步较早,精品力作也是源源不断,如早期的电影《远山姐弟》曾获亚广联大奖,电视剧《少年毛泽东》荣获飞天奖、金鹰奖等奖项。电视剧《神医喜来乐》也是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直到现在,仍然广受观众喜爱,许多人是百看不厌。从2011年开始,河北的影视剧创作更是不断发力,大作力作层出不穷,呈现出井喷现象,如电影《唐山大地震》、《谁主沉浮》、《西柏坡》等,电视剧《洪武大案》、《牛铁汉和他的儿女们》、《营盘镇警事》、《闯天下》等。特别是2013年推出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成为全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电视剧《打狗棍》成为全国的热播剧,受到观众的追捧;电视剧《聂荣臻》、《我的家乡晋察冀》等在央视热播,河北的影视剧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河北出品拍摄的几部影视剧解读“河北现象”,其主要表现为5个特点:

    第一,讲述河北故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打狗棍》、《营盘镇警事》等影视剧,写的是河北的人,讲的是河北的事,这些作品的热播、热映成为河北乃至燕赵文化的一张名片。其中,《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成为展现河北老区人民和党鱼水深情的一张名片,《打狗棍》是弘扬长城抗战、展现热河人文精神的一张名片,《闯天下》是展现河北吴桥杂技人的魅力和奋斗精神的一张名片。

    第二,站在新高度传承、弘扬燕赵文化。《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仅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始终把老百姓放在心上的人民总理形象,更重要的是表现了河北老区人民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和替国分忧的朴素情感。他们之所以不跟总理说真话,是要替中央领导分担忧愁,是不想给总理添麻烦。这个矛盾设置非常之精巧,把全剧的精神挑起来了。《闯天下》是一部表现吴桥杂技人敢于以世界为天下去闯荡的电视剧。《打狗棍》是对热河人民的豪情、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对燕赵文化有了新的发现。

    第三,影视冀军是形成“河北现象”的主力。河北人拍河北的人和事、讲述河北的故事、传承河北的文化,这是“河北现象”的又一大特点。比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主创团队都是河北的,导演陈力能够把这么难驾驭的一个题材,把主流价值观和宏大叙事,把个人生命体验等几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这也充分说明了河北文艺队伍的实力。这个影片获得了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标志着陈力导演已经达到了艺术之路的一个高点。《打狗棍》的导演郭靖宇一出手就不凡,让观众折服于他的叙事能力,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赚到了票房,也赚到了口碑。《先遣连》、《丑角爸爸》、《闯天下》、《我的故乡晋察冀》等电视剧的创作团队也都是以河北为主。在推出作品的同时锻炼了队伍,成就了人才,形成了文艺冀军,这与“河北现象”是相辅相成的。

    第四,“河北现象”体现出了河北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无论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河北的影视工作者都有着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自信和自觉表现在对燕赵的历史和现象有了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河北省委宣传部提出“三个走来”、六大文化脉系,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脉,还提出了“两个效益都要”“两个市场都占”“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创作生产思路,这就是文化自觉和自信的极好体现。

    第五,从河北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道路,形成一套机制。目前,河北省出台了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扶持和奖励办法,每年拿出3000万元给予重点作品扶持奖励,尽管河北的经济不是最富裕的,但十分重视文艺精品的奖励扶持。河北成立文化艺术指导工作委员会,邀请全国名家为河北文艺创作把脉指导和论证,还建立健全了宣传推介等机制体制,这些都是在影视剧精品生产机制体系方面的有益探索。

    影视创作“河北现象”的提出,既是一种荣耀、一种动力,同时也是一种负担、一种考验。要真正形成河北文化品牌,还需进一步开掘河北独有的文化资源,培育影视冀军人才,建立健全扶持奖励机制,打造更多有品质的优秀作品。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