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营艺术院团何以异军突起?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4-14   

2014年3月,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参与到省文化厅组织的“送戏进万村”活动(图片由安徽省文化厅提供)

    编者按:数据显示,目前,安徽省仅领取营业演出许可证的民营艺术院团就有1500多家,占全国民营艺术院团数量的1/10,占全省艺术院团的96%,年演出30余万场次、总收入超过5亿元,分别占全省艺术院团的92%和88%。以平均每场500人观看计算,这些院团已惠及观众1.5亿人次。安徽民营艺术院团何以异军突起,对于同行们有着什么样的启示,日前,本报记者前往安徽进行深入调研,以期了解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曹帮萍和她的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如今牛气起来了。多功能的专业演出车不说,从幕布、灯光、音响、乐器到行头,全都焕然一新。大幕一拉,完全是专业演出团体的架势。自从2010年进京参加“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后,他们名气更大了。过去为了增加人气,两三千元一场的价码都要狠心拼一下,如今的单场演出费已经达到8千元到1万元。

    牛的不仅仅是曹帮萍一家,同样是专门的黄梅戏表演团体,安庆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拥有100多台保留剧目,一直流动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每年除了6月和12月,其余10个月连轴转,演出总场次600场左右,每场观众600到800人,年创收200万元以上。

    2010年才成立的马鞍山四季剧院,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由专业人员挑梁担纲组成的民营剧团,打的就是“专业化、城市化”的牌。短短3年,他们租了固定办公楼、排练场,还自筹资金改建了一座可容纳400人的小剧场。从黄梅戏到综艺晚会,他们占了马鞍山市60%以上的演出份额。今年一开春他们就带着新剧目《千字缘》随着保利院线闯荡全国市场。

    安徽未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最初主要以婚庆服务为主,如今已发展成固定资产2500多万元,拥有成套国内先进演出设备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服务企业。总部仍然设在六安市舒城县,演出范围却遍及全省,在省城合肥也拥有分公司。去年8月他们在香港注册成立了未来国际传媒集团。

    前不久,安徽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民营艺术院团“百佳院团”座谈培训会上,这四家剧团全部晋身安徽省首批民营艺术院团的“十大名团”,并作为典型代表发言。其实,坐在台下的这100家院团的负责人,在各自的地域和领域也都是响当当的文化能人。年关时节,正是民营剧团生意最火最忙的时候,他们本该一边忙演出,一边忙着筹划和联系新一年的订单,但是团长们都不约而同地搁下手边的事情赶来了,300多平方米的会议现场坐得满满当当。“我们觉得这个培训有必要,一来想听听业内著名专家的授课,机会非常宝贵;二来想了解政府对民营文化企业有啥新的支持措施。”广德县残联艺术团团长李平如是说。

    安徽民营院团缘何兴旺

    安徽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葛光认为,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是安徽民营艺术院团兴旺的先决条件。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税务总局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2009年文化部出台《关于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6月23日至7月13日四部委承办了“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国家领导人出席观看,给民营艺术院团撑腰打气。国家政策的放开和鼓励,使得民营艺术院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2005年到2012年,全国民营艺术院团的数量从5000多家,迅速上升到1万多家,增长1倍多。

    作为文化大省,安徽是较早自觉地对民营艺术院团进行调查研究并出台扶持政策的省份。从2006年开始,省文化厅就专门设立资金对积极活跃的民营艺术院团进行表彰。2008年,安徽省即着力开展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四个一”工作,即开展一次调研、出台一份文件、举办一次培训、举办一次展演。2008年10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明确取消对民营团体的注册资本限额,允许独资、合营办团,允许民营资本多形式参与国有院团转制改革,实行与国有院团统一的技术职务评定标准等。2009年他们又紧锣密鼓地启动“3311”计划,从文化产业和事业的双重视角,进一步突出政策扶持的重点,明确了临泉杂技、埇桥马戏和安庆黄梅戏三大特色区域,并表彰100个民营“百佳院团”,培训1000名院团业务骨干。2013年,安徽再次启动民营院团的“四个十”工程,用3年时间,创演十大名剧,评选十大名角,打造十大平台,推出十大名团,助推民营院团做大做强。

    有条件就讲究,没有条件就将就

    多年来一直主管民营艺术院团发展工作的安徽省文化厅市场局局长胡敏认为,政策支持至关重要,但是作为完全自发的市场主体,主要还是靠自身努力,在这方面民营艺术院团表现出令人赞叹的活力和潜力。胡敏把民营艺术院团的优势集中概括为:面向市场的开拓精神、观众至上的服务意识、灵活多变的创新机制和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马鞍山市的不少戏迷如今都知道,四季剧院每月20日上午举办“四季感恩行,免费看大戏“活动,企业买单,免费看戏,桌子前面还有一杯茶、一碟瓜子、一盘花生米。这个举办了一年的活动很快成为马鞍山市的品牌。“我们不是赔本赚吆喝,我们让出赢利,培养了中老年消费群体,这正好是戏曲观众的主体。” 四季剧院艺术总监张建华说。

    民营剧团吃苦耐劳,可以用望江县长江黄梅戏剧团团长王良结的一句话佐证:“有条件就讲究,没有条件就将就。”长江黄梅戏剧团常年奔走在外,三五天换一个地方,南方的天气,说雨就是雨,说风就是风,但是他们风雨兼程,毫不含糊。每场演出一结束,累得站着都能睡着,但是100多个箱子还得装卸,经常连续折腾到天亮,迷糊一下,接着再开工。

    为了节省成本,芜湖黄梅剧团要求所有的团员都是一专多能。跑业务、架舞美、跳舞、唱戏,很多人都具有这样的“三头六臂”的本领,曹帮萍本人就是这样。“这是逼出来的,民营剧团一个闲人都养不起。”曹帮萍说。

    就这样,正像胡敏在调研报告中总结的,民营艺术院团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力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保护和传承民间优秀文化的有效载体”。

    安徽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春荣教授认为,安徽民营艺术团体的蓬勃发展需要从理论层面加以总结和提升,她说:“如果说国有艺术院团抓精品、抓引领,是向上提高文化的品质,那么民营艺术院团跑基层、闯市场,就是向下开拓文化的空间,丰富文化的积淀。学术界应该关注和研究民营艺术院团蓬勃发展的态势,并给他们以必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自加压力才能自我提升

    尽管存在如此多的政策利好和自身优势,对民营艺术院团来说,在市场中打拼的每一步,仍然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和考验。安徽民营艺术院团从办团规模和质量上说,大约呈金字塔形,位于最顶端的就是排在前面的十大名团、十大名剧,往下是占15%左右的百佳院团,底端还是有很多生存比较艰难的院团。

    他们面临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在市场准入、财税支持、资格认同、演出审批、职称评定等方面,仍然不断遭遇难题。在作品提升方面,民营艺术院团创作力普遍薄弱,他们不像国有院团那样有专业人员和剧作资源可用,多数剧团以模仿为主。人才队伍方面,平均素质不高,来源不畅,流动性大,难以管理和维持。有些院团以低俗、媚俗、庸俗迎合部分文化匮乏人群,以低价位抢市场,在演出旺季,临时组团,高价挖角,这些违反规定或者职业道德现象屡屡发生。

    “解决这些问题,从政府方面来讲,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严格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服务,改进乡村公共演出的扶持机制。但是从民营艺术院团自身来说,要严格自我要求,加强自律,真正以文化的品位搞文化,以艺术的品质做艺术。”胡敏说。

    政府帮扶的力度明显在加大。2008年之前每年30多万元表彰,如今每年100万元推动“四个十”工程。这次百佳院团座谈培训会就是“四十个”工程的初步落实。就以这次培训会而言,文化厅除了安排典型院团代表传经送宝,还特意邀请了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新德教授、安徽徽京剧院院长李龙斌、安徽演艺院线公司总经理吴家宝和李春荣对大家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精彩的分析和讲解使得培训现场不时响起春雷般的掌声。

    民营剧团自加压力、自我提升的努力如今也初见势头。2013安徽省举行全省新剧目汇演,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创作的黄梅戏《铁画记》和马鞍山四季剧院排演的原创黄梅戏《千字缘》与国有院团同台献艺、同场比拼,并双双获得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表演奖。《千字缘》演绎我国首个蒙学读物《千字文》的诞生传奇。《铁画记》讲述清朝顺治年间,芜湖青年铁匠汤天池研铁为墨,揉铁作画,创造“芜湖铁画”名扬天下的故事。两部黄梅戏底蕴厚重、情节生动、唱腔优美、布景清新,专家和观众都啧啧称赞:民营剧团一样能出彩!

    2011年曹帮萍为了打造《江姐》,曾经卖掉了一套商品房,花45万元打造了适合大剧场演出的舞美和全套戏服。2013年,为了打造《铁画记》她又筹资100万元,邀请名家编剧和导演。这对一个拥有50多位演职员,还靠着每天一两万元进账生存的民营院团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但是曹帮萍觉得值:“艺术的质量是生存的根本,要有生命力必须加强原创”。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