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遭遇流行,别让形式压倒内容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4-04-18   

    《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热播电视节目中,实力唱将轮番登台献声,引燃音乐新巅峰。流行音乐广受追捧的同时,被誉为“戏曲版《我是歌手》”的《国色天香》于今年初在天津卫视开播,该节目颠覆传统的戏曲演唱形式再度引发热议。当流行元素强势来袭之时,传统艺术该何去何从?

    融合方式有待商榷

    对于“戏歌”,观众并不陌生。但当霍尊、丫蛋、张远等歌手在舞台上用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融合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以京剧、评剧、豫剧等戏曲唱腔演绎时下流行歌曲时,这种谓之以“三古三新”的戏歌,许多观众还是头一次领略。

    虽然在热歌排行榜中,《国色天香》改编的《High歌》、《千里之外》等歌曲的传播率一直走高,但在网络论坛和微信平台中,对于“歌改戏”这一传统与流行的碰撞形式,观众的评论褒贬不一。“电视节目从以往的‘吃洋餐’到逐步重视原创和特色,这是件好事。”“节目把传统戏曲和电视传播手段结合,化老元素为新特色,用明星唱戏的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喜欢戏曲。”“对于‘歌’无话可说,但又不是上台演戏,那些歌手的造型与搭配实在不伦不类。”

    “传统与流行本来是两种形式,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可以主推其一,也可使两者混搭,但若在一出剧目中将两者硬加捏合,就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硬伤。”在山东地方戏研究专家高鼎铸看来,必须承认流行元素对培养新观众的积极作用。但对于时下一些借明星“代言”戏曲、话剧的现象,他认为,在传播与推广中不能因明星效应放大而忽视艺术本身的光芒。

    内容为王方能长久

    其实,戏曲遭遇流行由来已久。近年来,更新形式、精心填充新内容的传统演出项目也有很多。如越剧《海上夫人》、《朱丽小姐》,京剧《白雪公主》、《圣母院》等,都是以外国文学名著为依托,让剧中人物化身为衣袂飘飘或婀娜多姿的戏曲形象,再到国外的一些戏剧节上吸引眼球。主张这类尝试的人多数持“走出去就是发展”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此举是提升本门类艺术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随着争相走出去的风气越来越浓,不光京剧、越剧等传统戏剧,还有杂技、木偶等传统项目与技艺也在尝试将流行元素融入其中。如山东莱西木偶,在演出中逐步淡化以往木偶戏的戏曲元素,糅合了动漫、卡通等时尚元素,大胆改易。走出去的同时,也让一些院团收获了丰厚的荣誉与回报。“像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金小丑’奖,并不亚于竞技体育中金牌的含金量,对演员是极大的诱惑。而国外的一场演出收益远远大于国内的演出回报。”山东省杂技团团长姚建国坦言。

    在地方戏研究者薛岩看来,像杂技、木偶这些非语言类或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项目,局限性相对较小,因而有较大的探索空间,而对于地方戏,尤其是以说唱为主且地域性强的地方小戏而言,眼花缭乱的包装必然损害其艺术本体。“很多剧目靠技巧、武打把式等吸引眼球,却丢了唱、念这一内核,单靠形式取胜并不是长久之计。”薛岩说。

    要创新,更要坚守本色

    “说到底,戏曲还是角儿的艺术,推广与创新都不能摆脱这个实际。”在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新花看来,传统艺术的包装、跨界演绎等,目的在于激活传统,不能瞧热闹却忘了“门道”。她举例说,上世纪初梅兰芳进行的戏曲改良中,创排了大量剧目,那些在舞台上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都调动了唱、念、做、舞的艺术本色,而一些应时应景的时装戏并未得以较好的流传。“对于传统艺术来说,光有时髦、新潮的玩意儿不够,还要知道这门艺术擅长什么、观众想要什么。”李新花说。

    “市场性和艺术性很难兼顾,我们在讨论剧目时首先考虑针对什么样的观众,预计有哪方面的回报。”台湾豫剧团团长彭宏志表示,台湾豫剧的跨界尝试多是无奈之举,即便以京豫合演等方式开拓新风,也力求艺术本体不丢。“一部戏融合现代化的舞美、灯光,有走向奇异的故事或寓意深远的道理,让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各取所需,是我们创作的特色,但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演员的技艺和传统的声腔。”在彭宏志看来,创新亦为了更好地传承,必须杜绝哗众取宠。中国文化报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