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戏曲发展的辅助扶持之力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24-12-05
杨志敏
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唱念做打”自身内功的精进,还需要用好辅助扶持力量,才能更好实现新时代戏曲发展新动能的转换。
戏曲发展要聚合政策、科技、跨界、市场等外在力量,与戏曲自身厚重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相辅相成、合作共赢,从而不断为戏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兼具多重属性,它既是传承千年的民族瑰宝,又是弦歌不断的舞台艺术。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唱念做打”自身内功的精进,还需要用好辅助扶持力量,才能更好实现新时代戏曲发展新动能的转换。
善用政策之力。戏曲的保护传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对于戏曲发展而言,要善用政策之力。需要从大处着眼,戏曲发展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戏曲在道德教育、文化传承、审美涵养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优势,放大其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功用,将戏曲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需要从小处着手,要细化戏曲保护政策。因为戏曲剧种种类繁多,除面临共性的生存挑战外,还有不同剧种自身的个性化保护需求,目前不少地方已出台相应政策,但很多剧种缺乏专项保护,一些戏曲政策制定存在起步较晚、标准较宽、执行较差等问题,尤其是针对新出现的非遗类侵权惩处、知识产权界定、成果转化、鉴定估值等问题存在一定的政策空白,因此,要不断推进戏曲保护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戏曲发展保驾护航。
巧用科技之力。伴随着互联网技术革新,新媒体平台异军突起,以其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等传播特性,革新文化传播范式、重塑大众文化娱乐,凭借指尖轻点,短视频、在线游戏、网络剧集等海量娱乐内容纷至沓来,契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情境下人们对即时消遣、高效休闲的迫切诉求,在为传统戏曲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戏曲与新媒体的结合提供机遇。据某短视频平台2024年的非遗数据报告,该平台平均每天有5.3万场非遗直播,其中打赏最高“TOP5”演艺类非遗,戏曲就占了3位(黄梅戏、越剧、豫剧),并且截至2024年6月1日,已有50个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入驻该平台,过去一年带来了871场稀有剧种直播,吸引了498万网友观看。戏曲还要以数字化为其传播赋能,在这方面,除了探索自身发展渠道,还可以借鉴其他舞台艺术门类和院团的成功经验。如202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发布的“CNT现场”,实现了把剧场“搬”到线上,观众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自主视角的切换,感受现场全景式的“包裹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此外,戏曲还可运用数字技术对剧种剧本、音乐唱腔、舞台影像等海量资料进行系统整合、分类存储与精细标注;也可对接专业机构,通过定期推文、短视频分享、直播互动等方式,推送演出资讯、创作花絮以及演员故事等内容,培育忠实粉丝社群;也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字孪生,增强非遗交互式体验与沉浸式观看效果,促进戏曲大众化传播与裂变传播。
活用跨界之力。当传统与现代碰撞、文化与创意结合,跨界合作能够激发奇妙的化学反应,赋予传统戏曲多种“打开方式”。戏曲与流行歌曲结合较多。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说唱脸谱》就是戏歌,“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一段既借鉴了京剧的板式,又带有流行歌曲的特点,旋律朗朗上口,成为广为流传的作品。如借用京剧《苏三起解》原调、模仿旦角唱腔、融入说唱等元素的《Susan说》,以及充满中国元素、京腔味道的《霍元甲》《刀马旦》等,这些歌曲早在21世纪初就已受到欢迎。再如近些年的《武家坡》等戏歌,同样吸引了一众年轻粉丝。戏曲与舞蹈的融合则在肢体语言表达上相互借鉴,丰富了两者表演的形式与内涵。而戏曲与影视的联姻,是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大众传媒形式,将戏曲故事进行重新演绎和传播,把戏曲推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在传统戏曲中融入新艺术语言,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演出边界,更是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形式,“戏曲+综艺”“戏曲+手游”“戏曲+微短剧”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在实现跨媒介融合式表达的同时,也孕育了传统戏曲的创造与新生,塑造新型美学风格与价值追求,彰显出传统戏曲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性转型与创新探索。
多用市场助力。实现戏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助力。戏曲既是艺术也是商品,要想长久发展,就一定要探索产业化之路,打造产业闭环,构建变现机制。一方面可探索戏曲与文旅融合路径,丰富戏曲旅游业态,推动条件成熟的戏曲项目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园。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戏曲产品供给,如通过数字建模、虚拟现实、3D打印、3D扫描、动态捕捉等,开发戏曲周边、剧种IP,探索戏曲知识付费、戏曲品牌设计,将戏曲周边线上销售和线下观剧体验相结合,线上传播渠道与销售渠道相融通。如2022年,“戏古潮新”系列戏曲数字艺术藏品发布,邀请名家演绎京剧《贵妃醉酒》、豫剧《花木兰》、婺剧《白蛇·断桥》等片段,拓展了数字艺术的新业态。
总的来说,戏曲发展要聚合政策、科技、跨界、市场等外在力量,与戏曲自身厚重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相辅相成、合作共赢,从而不断为戏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源自:中国文化报
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唱念做打”自身内功的精进,还需要用好辅助扶持力量,才能更好实现新时代戏曲发展新动能的转换。
戏曲发展要聚合政策、科技、跨界、市场等外在力量,与戏曲自身厚重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相辅相成、合作共赢,从而不断为戏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兼具多重属性,它既是传承千年的民族瑰宝,又是弦歌不断的舞台艺术。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唱念做打”自身内功的精进,还需要用好辅助扶持力量,才能更好实现新时代戏曲发展新动能的转换。
善用政策之力。戏曲的保护传承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对于戏曲发展而言,要善用政策之力。需要从大处着眼,戏曲发展要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戏曲在道德教育、文化传承、审美涵养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优势,放大其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功用,将戏曲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城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需要从小处着手,要细化戏曲保护政策。因为戏曲剧种种类繁多,除面临共性的生存挑战外,还有不同剧种自身的个性化保护需求,目前不少地方已出台相应政策,但很多剧种缺乏专项保护,一些戏曲政策制定存在起步较晚、标准较宽、执行较差等问题,尤其是针对新出现的非遗类侵权惩处、知识产权界定、成果转化、鉴定估值等问题存在一定的政策空白,因此,要不断推进戏曲保护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戏曲发展保驾护航。
巧用科技之力。伴随着互联网技术革新,新媒体平台异军突起,以其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等传播特性,革新文化传播范式、重塑大众文化娱乐,凭借指尖轻点,短视频、在线游戏、网络剧集等海量娱乐内容纷至沓来,契合现代快节奏生活情境下人们对即时消遣、高效休闲的迫切诉求,在为传统戏曲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戏曲与新媒体的结合提供机遇。据某短视频平台2024年的非遗数据报告,该平台平均每天有5.3万场非遗直播,其中打赏最高“TOP5”演艺类非遗,戏曲就占了3位(黄梅戏、越剧、豫剧),并且截至2024年6月1日,已有50个稀有剧种“天下第一团”入驻该平台,过去一年带来了871场稀有剧种直播,吸引了498万网友观看。戏曲还要以数字化为其传播赋能,在这方面,除了探索自身发展渠道,还可以借鉴其他舞台艺术门类和院团的成功经验。如202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发布的“CNT现场”,实现了把剧场“搬”到线上,观众足不出户,也可以通过自主视角的切换,感受现场全景式的“包裹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此外,戏曲还可运用数字技术对剧种剧本、音乐唱腔、舞台影像等海量资料进行系统整合、分类存储与精细标注;也可对接专业机构,通过定期推文、短视频分享、直播互动等方式,推送演出资讯、创作花絮以及演员故事等内容,培育忠实粉丝社群;也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数字孪生,增强非遗交互式体验与沉浸式观看效果,促进戏曲大众化传播与裂变传播。
活用跨界之力。当传统与现代碰撞、文化与创意结合,跨界合作能够激发奇妙的化学反应,赋予传统戏曲多种“打开方式”。戏曲与流行歌曲结合较多。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说唱脸谱》就是戏歌,“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一段既借鉴了京剧的板式,又带有流行歌曲的特点,旋律朗朗上口,成为广为流传的作品。如借用京剧《苏三起解》原调、模仿旦角唱腔、融入说唱等元素的《Susan说》,以及充满中国元素、京腔味道的《霍元甲》《刀马旦》等,这些歌曲早在21世纪初就已受到欢迎。再如近些年的《武家坡》等戏歌,同样吸引了一众年轻粉丝。戏曲与舞蹈的融合则在肢体语言表达上相互借鉴,丰富了两者表演的形式与内涵。而戏曲与影视的联姻,是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大众传媒形式,将戏曲故事进行重新演绎和传播,把戏曲推向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在传统戏曲中融入新艺术语言,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戏曲的演出边界,更是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达形式,“戏曲+综艺”“戏曲+手游”“戏曲+微短剧”等新形式不断涌现,在实现跨媒介融合式表达的同时,也孕育了传统戏曲的创造与新生,塑造新型美学风格与价值追求,彰显出传统戏曲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性转型与创新探索。
多用市场助力。实现戏曲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市场助力。戏曲既是艺术也是商品,要想长久发展,就一定要探索产业化之路,打造产业闭环,构建变现机制。一方面可探索戏曲与文旅融合路径,丰富戏曲旅游业态,推动条件成熟的戏曲项目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园。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戏曲产品供给,如通过数字建模、虚拟现实、3D打印、3D扫描、动态捕捉等,开发戏曲周边、剧种IP,探索戏曲知识付费、戏曲品牌设计,将戏曲周边线上销售和线下观剧体验相结合,线上传播渠道与销售渠道相融通。如2022年,“戏古潮新”系列戏曲数字艺术藏品发布,邀请名家演绎京剧《贵妃醉酒》、豫剧《花木兰》、婺剧《白蛇·断桥》等片段,拓展了数字艺术的新业态。
总的来说,戏曲发展要聚合政策、科技、跨界、市场等外在力量,与戏曲自身厚重的艺术魅力相结合,相辅相成、合作共赢,从而不断为戏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源自: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