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的“新史诗”之路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7-06-13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四十年,是中国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全国文代会、第九次全国作代会开幕式上称之为“史诗般的变化”,强调的正是中国社会在寻求现代蜕变时发生的天翻地覆的面貌更新。“李保国”这个名字,正是在这个史诗般的年代里,成为中国人,或者准确地讲是中国农民,走向现代的思想与实践引领者。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新戏《李保国》(孙德民编剧,李杰导演,邱瑞德、许荷英主演),在真人真事基础上,用饱含思想深度的场面,呈现出了李保国这个人物形象贴近“史诗般”年代的特有质感。
    李保国从1978年开始投身农林学科,在之后的30多年里,用一个知识分子在科学探索中的前沿成果,用一个基层党员与普通农民的深厚情怀,扎根在太行山区最贫困的县乡村落,接触土地,研究农林,提升产业,用最高深的学术理论改造贫困村庄,用最务实的山区综合治理方法改造农民生活。他是高校里的教授博导,但被农民赞誉为“真正是咱老百姓的教授”;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却在去世后被29万网友网祭。他和他的科研团队所到之处,退去的是落后山区长期的贫瘠与荒凉,收获的是现代生活应有的富饶与绿色。在他为首的项目团队治理下,太行山区的传统农业实现了产业化。特别是在35年里经他帮扶培训过的近十万农民成了“技术把式”,真正让自己不是固守贫困,延续传统落后的农业生活;也不是抛离土地,成为城市务工人员,而是在知识指引下,蜕变成这块土地上的现代新农民。这样一位生前身后被人所爱戴的党员知识分子,在数十年的山区奔走中,书写了新时期的太行山农业传奇,是足以让中国社会共同尊重的楷模。

    将这样一位“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习近平语)搬上戏曲舞台,应该是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创作团队,对时代需要与人民诉求的紧密回应。其实,对于河北太行山农村的普通人而言,河北梆子《李保国》的舞台创作,即便是流于一般性的事迹宣传,也会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叫好认可,因为“李保国”与太行山的故事,就是新时期展现中国精神的最好的中国故事。可贵的是,《李保国》的创作团队,用多年来始终扎根基层的创作与演出,塑造了一个扎根基层的党员知识分子形象。该剧有浓郁的家庭深情,这是普通人最容易动心的生命感觉。取之于生活素材的情节聚焦在李保国夫妻在除夕夜回家吃饭的历史真实。在他们的观念中,“迎着朝阳车轮转,走出太行把家还”,终于可以好好地在次日即将到来的除夕夜,吃上一顿团圆大餐。在夫妻二人畅想着一家团聚的时候,新年的鞭炮声响了起来,学生们的拜年电话打了进来,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除夕夜竟然什么都没有准备,“相对两无言,鞭炮闹声喧;两碗方便面,夫妻过大年”。屋外的热闹喜庆,屋里的冷清沉默,让这对学者夫妻在相互慰解中,感慨年华的流逝与事业的艰辛。在这个场面中,妻子的“对不起,都怪我”,丈夫的“此生对得起天和地,唯独亏欠你的没偿还”,以及他们面对因为奔忙而耽误前程了的儿子,说出的一声“对不起”,将他们执着时光的“无怨无悔”,充分地张扬起来。这正是四十年来中国急速变迁的社会节奏在普通家庭的投射。
    更有意味的是,该剧将岗底村的脱贫致富作为重点描述的场面。在这个“出了名的穷村”因为洪水导致村民只能外出打工的情况下,李保国带着科研团队,开山造地,移石筑坝,聚土积水,用自己总结出的128道工序,楞是将“满山的片麻岩恶劣环境”,变成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苹果产业园。在这个过程中,剧作家通过李保国和学生们的对话,清楚地表达出了“如果有一天把李保国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李保国,也就是让教授、科技工作者懂得农民,贴近农民,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懂科技的专家,这个转变该是多么大的一篇论文啊”。这个从大学教授理性的思想中说出的“转变”,实际就是当代中国要做的“千年大计”,是真正实现中国现代转型的根本所在。
    因此,李保国和他的学生们从太行山“安营扎寨”的那一刻起,就用先进思想与现代理论武装起来,变成了具有当代气质的中国农民。“果树是课桌,课堂在山场;学生是农民,教授爬树上”,这样的工作与研究场面,既是面对那些投身在农业建设的青年学子们,当然也是面对那些习惯了传统农业生活的贫困山区农民。在李保国精准的科技扶贫工作面前,传统农民们身上的落后性也很自然地暴露出来。剧作设置了“幼苗套袋”一场戏,在“二诸葛”为首的质疑声中,岗底的农民无法马上接受李保国的现代科技理念,那种“赢得起来输不起,一步走错要饿肚皮”的真实,让他们在潜在的利益面前,选择了眼前的保守与放弃。此时,戏剧的精彩便聚焦在“手脚慢”而有些笨的金生的出现,这让李保国获得了一线的支持,这份支持让教授与农民两个不同的身份的人,获得了心灵的沟通。即如剧中唱词所谓的“你把心掏给太行八百里,你把情送给岗底贫穷人,山有情人有情情都在心里,俺认你是咱最铁最亲的好乡亲”。金生在李保国科学兴农思想的指引下,获得了意外的生活惊喜,实际正隐喻着农民在新旧生活理想面前,应该做出属于时代的选择。那种被贫穷丧失了斗志的农民,需要在时代理性与农业科学的训练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现代转化,才能够在看似精明的迷茫中找到生命的转机,这正是“把农民变成李保国”的时代梦想对当代中国农民的启示。而李保国这个平凡的基层党员、贴近农民的知识分子,正展现了这个梦想得以实现的途径。
    从以上艺术场面可以看到,河北梆子《李保国》看似在宣讲一个基层党员知识分子的生命历程,但更多地通过他的生命价值,展开了中国农民在近四十年来凤凰涅槃式的精神蜕变。剧作家敏锐的素材把握,让这部作品初步具备了当代英雄史诗的品质,初步具备了当代民族史诗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排演,到短短几个月的演出,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的创作团队已经用强大的创作阵容,将河北人民爱戴的李保国的形象树立在戏曲舞台上,通过数十场的演出,激发起观众对于自我与时代的观照,这正是这个剧院用数十年的艺术坚守,践行着打造“中华民族新史诗”的伟大责任所在。相信河北梆子《李保国》在不断地演出、不断地打磨提炼中,真正成为时代的新史诗,传达出洪亮的中国声音!
    源自:《光明日报》(2017年05月05日 12版)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