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新愚公精神
责任编辑:王琳      发布日期:2017-06-11   

  从平山、正定、行唐,到藁城、辛集、临城、宁晋以及河北省多所高校,在李保国教授逝世一周年之际,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再次沿着李保国教授生前奋斗拼搏的足迹一一走来,所到之处,万人空巷,观众无不动容。6月10日,该剧晋京演出,无论是否熟悉李保国事迹的观众都同样受到感动、感到鼓舞。君子爱民,民亦爱之,“存以甘棠,去而益咏”,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引发观剧潮,可谓良有以也。
  作为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本可守在象牙塔里,甚至躲在书斋中,过着自己体面而优裕的生活。然而他的梦想却是“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35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批示中称赞: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这是对李保国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的精准评价和传神概括。
  什么是新愚公精神?毛泽东同志曾经发表过题为《愚公移山》的著名演讲,号召以愚公移山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直到最后的胜利。自古以来富民不易,李保国要让太行山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其愿望之高、难度之大,自己并非不知。然而他不畏惧,不气馁,日复一日,苦干硬干,用上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无愧为当代愚公。

  李保国又赋予当代愚公以新的精神。这就是心系群众的精神,坚持苦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老乡亲,只因为“我见不得老百姓穷”。这就是扎实科学的精神,拼命硬干还要讲究方法,李保国被称为“农民教授”“科技财神”,他把实验室安在山沟里,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为农民甩掉“穷帽”,他靠的是科技。这是因地制宜的精神,李保国在太行山上奋斗一生,从没有一个模式打天下,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他从来都是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符合本地发展的最优道路。这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李保国严辨义利,砥身砺行,“不为钱来、不为利往”,农民群众自然心服口服,愿意跟着一起干。李保国无愧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这种“新愚公精神”。对于李保国的家乡河北而言,当前正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北京携手张家口筹办2022年冬奥会等重大机遇,任重道远,志不坚不足以攻城拔寨,意不定不足以爬坡过坎,行不笃不足以走向胜利。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当前我们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重任在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李保国这样的新愚公,在太行山上,在乌蒙山上,在罗霄山上,在大别山上,在天山南北,在青藏高原,在祖国任何还没有“富起来”的地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向小康。
  莫忘李保国,化身“新愚公”,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尤当牢记。
    源自:《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11日 04版) 
    作者:本报评论员

版权所有 © 开云在线注册,开云(中国) Allright Reserved 2013
地址: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大街142号 邮政编码:050011 电话:0311-86050100
备案序号:冀ICP备13017863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3205号